現任石門縣荊河戲劇團副團長張福雄,是石門縣第六屆人大代表。他1978年3月在縣荊河戲劇團參加工作后,一直就在這個最基層的山區縣級文藝團體工作。在石門38年文化興衰的各種嚴峻考驗中,他始終執著地為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陣地堅守、播種、探索,并在艱苦的條件下為石門人民生產出了大量文化精品,由此,他成了石門這個全省最偏僻的縣的第一位國家二級演奏員,并被全縣廣大人民群眾譽為最稱職的文化系統的人大代表。
為了人民的需要,他始終堅守文化陣地
張福雄16歲在石門縣荊河戲劇團參加工作。在文化貧瘠的年代,他堅守在這塊陣地;在劇團改制自謀生路的年代,他仍堅守在這塊陣地;在文化蕭條的年代,他還是堅守這塊陣地,直至如今。他之所以這樣堅守,那是因為人民需要。
1988年初,石門縣荊河戲劇團撤銷,改成文化服務公司。在自謀職業的嚴酷現實,許多演職人員選擇走了下舞臺,尋求謀生之路。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辦起了商店,有的找門路換了單位,有的開起了礦山,一時間,劇團多數人選擇棄文經商。但張福雄沒有走下舞臺,他白天用賣冰棍、打零工、干家政、甚至掏化糞池維持家庭和從事文化工作的開支,晚上堅持文藝創作和下鄉演出等。鑒于張福雄勤奮好學,綜合素質較高,有幾位領導曾當面向他表示接收他調入他們的機關單位,但都被他婉言謝絕。這不僅是他對文化傳承的執著,更包含著他對文藝服務人民的一份責任。
縣荊河戲劇團撤銷,以及演職人員的價值貶值,使本來就不多的文藝人才流失現象愈演愈烈。張福雄認識到,文化陣地靠自己一人或者少數人堅守是難以守住的,必須發動、影響、促進大家共同堅守。于是,他開始到處游說,并用縣人大代表的身份和自己的實際行動從各方施加正面影響。就這樣,在他的作用下,一些骨干分子在劇團撤銷的關鍵時刻選擇留在了演出公司和他一起堅守。1993年春,經張福雄努力爭取,2名離開劇團在外發了家的老同事先后重新返回了劇團。一名文革時期曾揚名于縣的樂手丟棄器樂40多年后,受張福雄對文化傳承的責任和執著的直接影響,也重返回文化陣地,現已成為縣老年大學器樂班副教授。
堅守文化陣地的漫長歲月,張福雄還體會到了缺少舞臺的堅守的艱難。“要守住文化陣地,必須首先守住舞臺”。于是,他一方面和幾位老同事找縣人民醫院領導協商,將劇團冠名博愛藝術團,用人民醫院的經濟支持劇團的部分運轉。同時邀約幾位骨干鍥而不舍地向縣委、縣政府據理力爭,使縣委、縣政府做出了恢復劇團的決定。他還爭取縣文化局出面,發動文化系統集資,翻修了已破舊的劇場,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辦起了藝校。劇團的恢復,為活躍全縣文化生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劇團自2000年恢復至今15年,僅送戲下鄉,就達到了800多場次;藝校成立12年來,已培育文化特長生5000余名。這些年,張福雄改行的同事中,有的成了富翁,有的成了官員,而他目睹這些,38年堅守文化陣地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為了人民的需要,他積極傳播大眾文化
張福雄認為,稱職的基層文化系統的人大代表,應該是大眾文化的傳播和挖掘者。因此,他在傳播和挖掘大眾文化中做啦大量努力。1989年,所街鄉一名初中生拜他為師學吹竹笛,他見其具有潛力,便免費教他。為方便教他,他還設法將其轉到縣城讀書,使他考上了大學,后來成了優秀的音樂教師,其作品多次獲省級以上創作獎。隨著老年人越來越多,張福雄5年前被縣老年大學以一節課25元的低酬聘為老師,他當即同意,并兢兢業業教學至今,為活躍全縣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38年來,他免費輔導民間管樂隊、民間打擊樂隊、民間劇團140多個次,減費輔導120多個次,免費培養業余文化骨干300多人,減費輔導120多個次,減收學費10多萬元,減免音樂錄制費4萬多元。他還盡力參與義演和免費送戲下鄉。一次,他帶隊乘貨車前往山區某村演出,車因突遇暴雨后輪滑下了路基。面臨側翻,有人建議請吊車。但當時時價是一千元,而他們一場演出收入僅800元。張福雄堅決反對,并迅速找來繩子,帶領演職人員冒著大雨硬是把車拉上公路并拉過打滑路段。由于拉車勞累過度,他差點昏倒在路上。此后不久一次下鄉演出途中遇山洪暴發,河水上漲導致拖道具的貨車需無法趟水過河。他立即在當地請四輪車轉運。但河水猛漲,四輪車也無法開動,張福雄跳下齊腰身的水中把拖拉機推過了河。保證了這個全縣最偏僻的村的群眾看上了縣劇團送來的戲。2015年,他在所街鄉文化扶貧時,得知該鄉有兩所完小和一所中學,竟沒一臺鋼琴,更談不上音樂普及,便經多方努力,從縣城為該鄉調取了兩臺。
石門縣是少數民族集聚區。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內容和內涵極其豐富且博大精深。為了大力弘揚石門的“三民”文化,并使其薪火相傳,張福雄視弘揚土家文化為己任,克服各種困難,擠時間、頂嚴寒、冒酷暑、穿草鞋,常年深入大山百姓之中,對石門的“三民”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前年臘月二十八,他騎摩托車到距縣城一百多公里的蘇家鋪一個知名民間藝人家采風,他到達他家后才知道他已去海南兒子家。他騎著摩托連夜返回縣城途徑九里坡時摩托前剎車突然出現故障,將張福雄甩到了懸崖邊,險些丟了性命。2011年初當選縣人大代表后,他克服難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難,又先后輾轉武陵山片區5個區縣市的農村百姓家中和田間地頭調查搜集,先后走訪記錄各種原始文字、音符、影音資料200多萬字,參與編輯了《荊河戲音樂集粹》,主筆編寫了非遺項目《石門南路吹打樂》,正在編寫《石門響手、點子匯集》,還幫助整理了《李育南民歌集》,等等。大家說,為搶救挖掘和廣泛傳播大眾文化,張福雄可謂竭盡了全力。
為了人民的需要,他傾心打造文化精品
張福雄在積極投身文化普及的同時,還克服基層見識少、條件差等困難,在提高和產出精品上狠下功夫。他說,本土文化工作者必須多創造本土文化作品服務人民群眾。為了提高自己的器樂演奏水平,他經常早上四、五點鐘起床,最多的一天練習達12小時,并多次到長沙、武漢、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求拜石夫、孟衛東、徐沛東、宋飛、王國潼等名師。為了強化理論功底,他自費到武漢音樂學院學習充電。黃天不虧苦心人,他排除各種艱難險阻,在貧瘠大山中打造出了大量文化精品:2000年夏,冒著酷暑,趴在水泥地上創作出了湖南省邁向二十一世紀優秀歌曲征集一等獎、湖南省第七個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一等獎的歌曲《土家漢子》,由此成了該縣首個被國家一級演員演唱石門作品的作者。2007年,他導演并擔任二胡伴奏的民間舞蹈《九子鞭》,被日本NHK電視臺錄制采用,并向全球播放。2010年元旦,他的古巴人樂器錞于演奏,被省文化廳調到湖南大劇院首演,湖南衛視等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網絡點擊日近百萬次。 2011年,他赴成都參加由130多個國家代表隊參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展,其主演出的《錞于樂舞.祭》獲“太陽神鳥”銀獎。
這些年,他還先后在《音樂教育與創作》雜志上發表了《論京胡之美》的論文,歌詞《山里警察》在《詞刊》發表,并被《當代中國歌詞大觀》收錄。在《歌曲》雜志上發表了歌曲《花腰傣姑娘》。他創作的歌曲《土家窩窩》被選為民間體育項目《九子鞭》音樂,在央視五頻道播出,并被邀請到北京演出,他創作的《石門紅》也在央視播出。他還因創作成果突出而被評為常德市“有突出貢獻的文化藝術工作者”。
來源:原創
作者:王淵淵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