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富饒美麗幸福”的新湖南,是美好的愿景,更是溫暖的底色。未來湖南之“新”,在于既有金山銀山,又存綠水青山,更有人民幸福、百姓安康。
今天,由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瀟湘晨報聯袂推出的省兩會大型策劃報道“向上,新湖南——代表委員訪談”正式發聲。
在2016這個涵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起步之年”、“‘十三五’開局之年”和“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的年份里,人們期待,“兩會時間”的每一聲“滴答”,都能化為百姓將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省兩會期間,湖南日報集結全媒體強勢陣容,在兩會駐地設立聯合訪談演播室,將圍繞綠色發展、百姓“獲得感”、醫保“并軌”、文化出海、***“城市病”等民生熱點話題,邀請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做客演播室,展開精彩的討論。
“向上,新湖南”,還將在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網站(網址:www.voc.com.cn)視頻同步播出。“碼上看兩會”同步開播,只需手機掃一下版面上的“二維碼”,即可直接收看兩會圖文、視頻。精彩兩會,“碼”上開始!
文稿撰寫:湖南日報記者 陳勇 蘇莉
主持人:李艷華
統籌:蒙志軍
【嘉賓】
朱國軍 省人大代表、
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馬石城 省政協常委、
民進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
羅平 省人大代表、
株洲市天元區馬家河鎮高塘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提要】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兩型生態新家園”,“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
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令人感覺“綠色撲面”,折射出湖南在新征程上逐夢“綠富美”的信心與底氣。
綠、富、美是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青青、水盈盈,湖湘大地風光旖旎,良好的自然環境廣受稱譽。如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綠、富、美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湖南在不斷思索和實踐的大課題。代表委員們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熱議。
【觀點】
1 綠色的才是最美的,才能走向富裕
主持人:綠色發展包含哪些主要內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逐夢“綠富美”,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朱國軍:我理解的綠色發展,包括均衡發展、節約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循環發展、安全發展等基本要義,從中看得出綠、富、美是一個統一體,應該說綠色的才有可能是富裕的,同時也才是最美的。
馬石城:科學家認為,地球是一個生命體,本身是從無序朝著有序發展,朝著適宜萬物生長的方向發展,所以綠色發展主題是發展,特征是綠色。這里主要需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生態環境,二是資源承載力。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和資源的索取,適合于環境、資源的給予,發展才符合綠色發展的方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逐夢“綠富美”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只有發展了,物質、精神財富更加豐富了,人民群眾才能提升幸福感,這就是美的表征。美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否符合地球母親大的發展主題,第二,是否符合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要求,第三,是否提供安全的食品,清潔的水源,清新的空氣,等等。
羅平:現在來講,困擾我們的問題還不少,譬如食品還不那么讓人放心,霧霾偶爾會來光顧。通過綠色發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全面小康并不是一個完全物質的小康,而是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個人感受等全方位的整體小康。
2 房子建起來幾十年甚至幾年就拆掉了,財富有積累嗎
主持人:如何理解“綠富美”與GDP之間的關系?如何強化生態補償機制,助推江、河、湖、山治理?
馬石城:“綠富美”與GDP的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并重視它。
“綠富美”是一個統一體,而GDP只是其中一個財富增長的表征。它們既有聯系,也有很大區別,“綠富美”包含了GDP,但GDP并不能夠完全代表“綠富美”。實際上,在謀求增長的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計入了非綠色的GDP,所以,GDP的考量也要朝綠色的方向發展。我經常談一個觀點,我們有財富的增長,有經濟的增長,但是缺少財富的積累,在很多發達國家,一棟房子建起來,一兩百年還在用,而我們有的房子建起來幾十年甚至幾年就把它拆掉了,諸如此類,你說有財富積累嗎?
朱國軍:對于生態補償,現有法律規定得比較原則,不太具體,有必要從國家法律法規層面上對建立補償機制給予完善。同時要從執行、規劃層面進行完善。像水域保護,下游對上游怎么給予補償,工業地區對生態地區怎么給予補償,等等,應當更加具體、可操作。讓生態功能區大力控制工業發展,保護好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大力發展吸碳業態,讓保護成為這個地區發展的最好方式。
3 最大的資源是生態,最優的賣點是環境,最好的發展是保護
主持人:張家界是我省一張享譽全球的“綠色名片”,近日,張家界處處銀裝素裹,美照在網上一再刷屏,請問朱代表,張家界在發展經濟之中是如何做好保護生態的加減法的?
朱國軍:張家界靠旅游立市,正因為生態資源和獨特的地貌,才獲得了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稱號。所以張家界的發展,要靠保護好資源。對張家界來講,最大的資源是生態,最優的賣點是環境,最好的發展是保護。最近,張家界市獲得地方立法權,正準備在這方面加強立法,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
在做保護方面,我們不遺余力做加法,而在資源開發、景點開發,控制面源污染、環境污染等方面,我們下大力氣做好減法。前幾年,市里有一座礦山,本來已拍賣出去了,人大代表知道后提出意見,市政府果斷采取措施,收回礦山進行保護,人民群眾對此特別滿意。
4 人類發展應以其他物種自由發展為前提
主持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營造“綠富美”生態環境,除了生產方式綠色化之外,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應綠色化,請問3位嘉賓有些什么思考?
羅平:我所在的社區地處長株潭綠心,屬于限建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我們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如何有效地保護綠心,在組織宣傳動員中做了大量工作,污水分離、牲口搬遷等生態保護工作得到社區居民的理解與支持。
從長沙到湘潭、株洲,將近45公里長的綠心帶,現在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下一步將把這里打造成長株潭的大客廳,成為城市居民的城市公園、休閑勝地、旅游度假之地,對于生活在綠心里面的百姓來說是福音,也是“綠富美”的寫照。
朱國軍:人看到綠色的東西,覺得非常美。我們常常說要保護眼睛,在手機屏上最好下載一個綠色屏底,這樣對眼睛就有好處。人類本身來自于大自然,必須跟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的觀念、情感和生活方式只有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才能長久。
馬石城:馬克思曾說,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以所有人自由發展為前提。這個思想用在生態建設方面,人們的生活方式應當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之上:如果對整個地球、整個生物來講,人類的發展以所有的其他物種的自由發展為前提,才是真正的美,乃為大美。
5 騎行暢游清澈小溪邊,心情多么舒暢
主持人:請3位簡要暢想一下個人心中的“綠富美”。
朱國軍:我想“十三五”或者說5年之后,張家界會實現交通更加便捷,生活更加快樂,那個時候,我帶著一家子,騎著自行車沿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暢游,心情將是特別舒暢,無憂無慮,這就是我希望的生活。
馬石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綠富美”。
羅平:我將飽含激情去面對未來5年,我的“綠富美”夢想,只要堅持,終究會實現的。
【故事】
“綠色經濟”
富了芭蕉村
通訊員 周曉鵬 曾道華
1月25日,雪后暖陽映照下的溆浦縣三江鎮芭蕉村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村黨支部書記張英忠,領著苗農們正在苗木基地開展管護工作,他高興地說:“依靠發展苗木經濟,村莊更綠了,村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
芭蕉村位于溆浦林區,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但過去交通不便,資源出不去,資金、技術進不來,經濟發展上不去。難道守著青山綠水就只能與貧窮為伍嗎?張英忠不甘心。他一直琢磨,如何變“綠”為“寶”、變“綠”為“富”?一次到瀏陽苗木培育銷售基地參觀的經歷,讓他打開了思路,看準了方向。
回來后,張英忠帶頭在村里種植苗木。令他沒想到的是,一發便不可收拾,苗木在市場上火了起來,參與苗木種植的群眾也越來越多。
張英忠介紹,婁懷高速建成通車并在三江鎮設立互通后,村民發展苗木產業的積極性更高。種植面積發展到800多畝,品種增加到30多個,遠銷長沙、上海、深圳等地。他還引導村里成立了綠之緣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改苗木種植戶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實現了規模化經營。
“綠色經濟”富了芭蕉村。張英忠介紹,去年,合作社銷售額已突破500萬元,90多戶群眾共享了這一“紅利”。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