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在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
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文志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文志強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省本級國有資產運營和管理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省本級企業國有資產運營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止到2014年底,納入省本級國有資產統計報表的獨立核算企業共計1314戶,職工人數28.8萬人,資產總額6417.7億元,同比增幅7.1%;凈資產2239.1億元,同比增幅6.4%;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1488.3億元,同比增幅7.7%;資產負債率65.1%,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2619.6億元,同比增幅0.2%;利潤總額71.7億元,同比下降38.9%;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103.9%,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2014年實際上繳稅金總額132億元。省本級企業國有資產主要分布在國資委系統、財政系統、交通系統和宣傳文化系統,占省本級資產總額、收入總額和利潤總額的比重均超過九成,其中國資委系統所占比重最大,超過一半(見附表2)。此外,省政府還出資參股了中國五礦等近10戶中央企業,分別由省國資委、省財政廳及其相關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依法參與股權管理活動。
(二)主要特點
在省委的正確領導和省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省本級國有資產的運營質效不斷提高,保值增值能力不斷提升,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帶動力不斷增強。
1、社會貢獻有效提升。省本級國有企業攻堅克難,持續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2014年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是2004年建立國有資產監管新體制時的4.1倍、4.7倍、2.8倍、1.7倍,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04-2014年省本級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年均在104%以上,創造稅收累計達1200億元,成為省本級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11-2014年省本級企業完成國有資本預算收支22.9億元,其中劃轉到公共財政預算1.5億元。國有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保障就業、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救災保電和社會捐贈等方面勇挑重擔、率先垂范,在關鍵領域、關鍵時刻發揮了頂梁柱作用。
2、布局結構不斷優化。主動調整國有資本戰略布局,推動優質資產、資源不斷向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集聚,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先后組建了有色、廣電、湘煤、黃金、報業、出版、新天地、基礎投資等大集團,實現了一批支柱產業的集聚化發展。華菱與米塔爾實施戰略合作,中聯重科實現整體上市,長豐集團成功引進廣汽、三菱、菲亞特生產基地來湘布局,鋼鐵、機電、工程機械等產業板塊向高端化、高新化、“兩型”化轉型。在全國率先啟動央企對接,積極引進中國五礦、中國建材、中國誠通等一批優強央企參與省本級國企改革、戰略合作,有效促進了結構調整。湘投控股、發展投、高新投、基礎投積極搭建科技與資本融合平臺,助推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省政府重要的投融資平臺。文化類國有企業打破行業界限深度整合重組,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和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進一步加快。
3、骨干企業加速發展。按照 “大集團整合、大集團融資、大集團發展”的戰略思路,省本級重點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4年底,省本級企業中資產過百億的一級企業有18戶,營業收入過百億的企業有7戶,4戶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華菱集團具備年產鋼2200萬噸生產能力,排名全國前十大鋼企之列;中聯重科在全國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2、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17;出版集團進入世界出版企業50強,排名全球第7;建工集團年施工能力1000億元以上,連續11年入選“中國承包商80強和工程設計企業60強”;輕鹽集團、新天地民爆均已進入全國同行業前3名;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報業湘軍、路橋湘軍等一批“湘軍”品牌享譽全國。走出去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初見成效,涉及項目20多個,標的投資1000億元以上,中聯重科布局白俄羅斯工業園,建工路橋進軍東盟非洲高速公路。
二、國有資產監管和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情況
(一)多措并舉,國資監管體制不斷完善。一是政策法規制度建立健全。堅持“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 的原則,省政府和省國資委先后出臺有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100多件,基本實現了國資監管工作“4321”系統全覆蓋。二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逐步規范。指導企業依法厘清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權責,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面向全國集中遴選138名專家,建立外部董事庫,積極推進以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董事會建設,推動國企決策治理模式變革。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國有資本職業產權代表制度,推進職業化、專業化。三是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工作深入推進。在徐守盛書記、杜家毫省長的親自部署推動下,按照“直接移交、暫緩移交、依法退出、委托監管”四種類型,今年加快推進43個省直部門與下屬企業脫鉤移交工作,涉及企業131戶、總資產2250.8億元、職工3萬人。第一批共有62戶企業實行了“兩分開”,其中直接移交39戶、依法退出23戶,推進省本級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全覆蓋取得階段性成果。
(二)多策并用,國資監管方式不斷改進。積極探索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新模式和新方法。一是完善授權管理。積極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突出公司章程管理。加快簡政放權,實施“負面清單”管理。修訂企業投資管理辦法,交還企業更多自主權。修改完善產權流轉處置規定,根據規模大小授予企業產權處置自主權。建立實物資產進場制度及資產處置商務平臺,推進陽光交易。二是注重分類管理。按照公益類、功能類、競爭類三個類別,對30戶省管企業進行了分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省屬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的意見》的要求,著力推動企業領導人員管理由集中統一管理向分層授權、分類管理轉變,其中,省國資委下放了8戶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權限,取消了22戶企業領導人員的任前備案事項。三是規范薪酬管理。建立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相結合、目標管理和對標管理相結合、考核結果與薪酬掛鉤的考核分配制度。規范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調整降低不合理收入,其中,省國資委監管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與職工收入差距從2004年的19.9倍降到了2014年的6.3倍,2014年監管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下降8.9%,職工收入增加6.7%。出臺《湖南省省屬國有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管理暫行辦法》,規范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
(三)多管齊下,國資監管手段不斷加強。注重監管的科學性,提高監管的有效性,確保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一是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高度重視企業內部控制工作,不斷強化對企業資產、財務狀況進行日常動態監測監督,建立企業經濟運行調度分析制度、重點企業綜合分析和企業重大事項綜合協調機制。牢固樹立“經營依法、決策問法”理念,制定企業重大事項法律審核辦法,加強法律風險防范。二是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認真落實中央“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督促指導企業全面建立集體決策機制。將“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執行情況作為民主生活會、企業領導人員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納入廠務公開重點事項,確保有效實施。三是健全外部監督體系。充分發揮省政府外派監事會的監督職能,13年來累計開展專項檢查和集中檢查720余次,提交各類報告800余份,共計揭示企業問題和風險4160條,提出意見及建議3870條,核實不實資產170余億元,核實不實效益90余億元。加強紀檢監察,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考核,開展重點建設項目效能督查,依法依規查處違法違紀人員,為國企健康發展和國資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四)多方聯動,國有企業改革穩妥推進。2004年以來,堅持同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上輪國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國企改革有進有退、以退為主、進退有序,上輪省本級國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涉及1173個改革項目、50萬名職工,大部分劣勢企業淘汰退出,部分骨干企業得到優化提升,解決了一大批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和國企改革遺留問題,切實維護了全省穩定大局。二是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加快推進。抓好改革頂層設計,省委、省政府2014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涉及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和省管企業功能分類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也相繼出臺。推進四項改革試點,大力推動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平臺、企業重組整合、深化混合制改革、分離辦社會職能等四項試點工作,組建了湖南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擬定了省屬國有資本戰略布局調整與省屬企業重組整合方案,推動中聯重科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全面啟動省屬國企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2015年華菱、兵器、輕鹽、湘煤、天心等5戶企業先行啟動外部董事過半數的規范董事會建設,2016年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力爭全面實施。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取得了諸多成效,但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是外部形勢嚴峻,穩增長壓力大。PPI連續42個月負增長,鋼鐵、煤炭、有色、機械等行業訂單不足,主要產品價格下降,企業盈利空間大幅壓縮。貨幣政策對傳統重化行業的調控從緊,部分企業到期貸款續貸困難,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財務費用剛性增加。國企稅費負擔重(2014年每百元營業收入稅負為4.1元,高于民營企業的3.02元和外資企業的3.03元),有的仍存在征收過頭稅現象,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和穩增長壓力。
二是改革有待深化,企業活力仍不足。一些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待完善,企業經營機制不活,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推進難度大,人才選聘、薪酬制度、激勵與約束機制等尚不健全,企業活力與動力不足。國有資產證券化比率不高,集團層面的股權多元化改革有待深入。
三是行業產能過剩,轉型升級任務重。省本級國有資本大部分集中在傳統重化產業、資源消耗型產業,產能過剩行業比重偏大,企業戰略轉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還任重道遠。部分企業粗放式的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仍然是“靠天吃飯”。部分企業內部管理不嚴,科學決策水平不高,盲目投資和決策失誤導致項目不能達產達效,甚至形成低效無效資產。
四是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散,國有經濟布局統籌能力不夠強。長期以來,我省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散在不同部門,管理主體分散,企業之間重組整合難度大,資源配置分散,運營效率較低,國有企業競爭力有待增強,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有待優化。
五是歷史遺留問題多,改革資金缺口大。省本級國企改革歷史遺留問題還比較多,資金缺口很大(初步測算,各項改革成本需240多億元,缺口達160億元),短期內仍難以解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引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專注主業發展,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推進在建重大項目建設,抓好已竣工項目的達產達效。推進精細化管理和精益化生產,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經濟技術水平。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深入開展減債降負、挖潛增效活動。加強風險管控,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嚴控高負債下對外投資擴張,優化資本融資結構,防范財務風險,確保安全營運。根據新常態的特征要求,科學謀劃制定省本級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積極對接國家“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擇機進入新興產業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圍繞全省發展戰略加快布局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公共服務、基礎產業、戰略性產業和優勢產業布局,在更大范圍內推進企業重組整合。加快研究“一帶一路”走出去布局調整對策,加大對企業核心業務、關鍵技術、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投資力度,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深入開展“下企業、送服務、穩增長”活動,“一企一策”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重大困難和問題,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
(二)攻堅克難推改革。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改革系列文件。我省將按照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要求,進一步優化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按照國企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調整國有資本的戰略布局,著力推進企業重組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和產業投資集團。以上市公司為平臺推動資本證券化工作,穩妥、規范、有序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規范董事會建設,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產權代表和職業經理人制度。繼續推進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加快國企改革遺留問題處理,大力推進國企分離辦社會職能。
(三)不辱使命強監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穩步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做好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頂層設計,做到可實施、可落實、可操作、可見效,確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這項工作。進一步按照企業功能定位,加快推進分類監管、分類考核、分類激勵。加強監事會監督、財務審計監督和紀檢監察監督,嚴格防控國有資產流失和防治國企腐敗。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改革發展中全面加強企業黨建工作。我們將以此次報告為契機,認真履行出資人職責,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湖南人大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