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
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
2015年7月21日
省人大常委會: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
2015年7月21日
為了做好今年上半年全省經濟形勢分析工作,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于5-6月組織四個調研組分赴14個市州及部分縣市區開展調研。7月9至10日,集中聽取了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地方稅務局、省統計局、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省國家稅務局、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等部門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的匯報,并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全省上下按照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預計上半年GDP增長8.5%左右。投資增長較快。預計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7%,高于全國6.3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數、項目計劃總投資分別增長20%以上和15.2%左右,同比分別多增18.8和3.5個百分點。消費市場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1%,連續三個月環比回升,同比略有回落;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增長16.9%和19.8%,分別高于全國13和9.8個百分點。開放型經濟活躍。進出口總額增長8.5%,高于全國15.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23.8%,高于全國22.9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內資分別增長13.6%和13%。經濟效益回暖。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6.9%,生豬養殖扭虧為盈;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7%,由年初以來的持續回落轉穩步回升;規模工業利潤增速居全國前列;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地方收入分別增長10%和13%,同比提高3.5和5個百分點。民生保障加強。涉及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69.8%;新增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58%和9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CPI上漲1.1%,呈逐月溫和上揚態勢。
1-6月,全省主要經濟指標與全國、中部六省對比(見附表1-5),投資、規模工業利潤、進出口(出口)和房屋銷售面積的增速等指標排位靠前,但絕對數不高。對照年初代表大會批準的各項目標,除財政收入、物價、節能減排等少數指標達到或基本達到預期外,規模工業、投資、消費等主要指標均低于預期,特別是規模工業、進口、房地產開發投資指標明顯下滑。市縣經濟運行情況不容樂觀(見附表6),張家界、婁底尤為嚴重,區域分化現象愈加明顯。6個市州財政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負增長,部分縣市區收入虛增。綜合以上分析,我省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總體趨勢緩中趨穩,穩中有優。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嚴峻,我省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仍然較多。
1、經濟下行態勢尚未根本扭轉。因結構調整后期效應尚未全部顯現,高新產業、新興業態等新增長點總量較小,無法有效對沖因市場疲軟、產業政策調整、資源價格持續下降等造成的影響,全省各地經濟均低位前行,張家界、婁底、懷化、自治州等地大部分經濟指標下滑明顯。一是工業下行壓力較大。全省規模工業增長7.7%,同比回落3.3個百分點。39個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增速同比下滑。工業用電量持續負增長,6月份下降0.5%。貨物周轉量僅增長3.9%,同比下滑4.1個百分點。二是市場需求總體乏力。固定資產投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5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成為投資回落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企業計劃本年投資項目同比回落39.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回落0.8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今年的股市行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消費需求。進出口總額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速比一季度回落56.6個百分點,進口2月份以來持續負增長。
2、企業經營困難仍然較多。今年以來,全省企業經營形勢更加嚴峻。據調查,邵陽、懷化、郴州三市共有265家規模工業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縣一級納稅大戶企業停產、半停產狀況尤為嚴重。據省經信委統計,2014年全省退出規模工業統計范圍企業達1017家,今年1-5月又退出了269家,影響產值3140億元。一是企業盈利能力降低。6月份PPI下降3.2%,連續38個月下滑,PMI在50%的臨界點持久徘徊,企業產品銷售陷入困境,庫存量大幅上升。而企業銷售和管理費用分別增長12.1%和15.1%,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增加1.72元,企業利潤不斷收窄甚至虧損,如懷化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達20%。二是生產要素供應偏緊。資金方面,國家實行“債貸雙控”政策調整和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加突出,有色、煤炭等傳統企業受價格下跌、銷售不景氣影響,資金非常緊張。用工方面,“普工易招、技工難求”的結構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郴州有50%的企業常年存在用工難問題,永州道縣園區企業目前員工缺口至少3000人以上。用地方面,由于土地“閘門”把關更嚴,用地指標趨緊,據調研,各地產業園區有項目無土地的情況普遍存在。個別園區企業投產近10年仍未辦理用地手續,影響企業再生產融資。
3、財政收支矛盾日趨加大。一是收入穩定增長不容樂觀。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于預期,主要源于去年成品油行業停產檢修停繳稅收,今年恢復了繳稅,加上稅務部門全面清繳欠稅和電信業翹尾增收等因素,不具可持續性。當前經濟持續下行增大了稅收收入穩定增長的難度,華菱、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重點稅源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房地產稅收增量同比減少89.15%。特別是作為我省支柱財源的煙草行業上半年稅收下降1.5%,直接減收10多億元。中煙消費稅年初結轉比往年減少23.4億元,直接拉低全省稅收增幅近3個百分點。二是省市縣三級收入全面放緩。受重點工程投資總額下滑的影響,省級收入負增長25.95%。市州級、縣鄉級收入受結構性減稅政策落實、產品價格下跌、房地產市場低迷等影響,增速普遍放緩。其中婁底、張家界、益陽和郴州4市為負增長。三是收入質量不高。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三分之二的縣市區不同程度存在財政收入虛增和非稅收入占比過高等問題,有的縣非稅收入占總收入的80%以上。四是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6%,同比加快6.8個百分點。其中教育、社保和就業、節能環保等剛性支出增長均超過20%,個別單位“三公”經費不降反升,財政收支矛盾不斷加大。如瀘溪縣2014年全縣財政可用財力11.8億元,剛性支出17.69億元,缺口近6億元。
4、區域行業分化現象愈加明顯。我省經濟運行的區域行業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區域方面,長株潭、岳陽、衡陽、常德、郴州等地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排在全省前列,而張家界、懷化、婁底、湘西、益陽等市排位靠后,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絕對額為例,排名前五位的地區絕對額總和與排后五位地區的相比差距為737.2億元,比2014年的639.8億元增加了96.4億元,差距日趨擴大。以郴州市為例,一季度GDP增幅最高的資興市比最低的臨武縣高12.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最高的北湖區比最低的臨武縣高13個百分點。行業方面,移動互聯網、新型住宅等新業態繼續高速增長,移動互聯網、吉利汽車新遠景車型分別增長105%和70.5%,比亞迪、眾泰新能源汽車銷售成倍增長。有色、煤炭、水泥等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和“兩高一資”行業的增加值降幅不斷擴大,效益持續下滑。
5、政府性債務風險繼續加大。一是政府性債務規模繼續加大。目前全省政府性債務規模每年仍以20%的增速增加。特別是各市州、縣市區違規舉債行為時有發生,債務規模有增無減。二是償債壓力較大。2015年是政府性債務償還高峰期。省本級償債情況尚可,但市縣償債困難重重。據測算,今年市縣地方可用財力增收十分有限,個別地方新增財力已不夠償還債務利息,如果償債資金安排不到位,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財政風險。如郴州市預計今年全市需償還債務本息120億元,懷化市工業園區負債已達30億元,吉首市截止目前政府負債已達46億元,僅僅依靠上級轉貸來償還債務本息,難以為繼。
三、下半年經濟走勢的初步預判
從國際來看,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總體仍較為疲弱,短期內難以走出低谷,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出現分化,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5%,比2014年提高0.2%,全球經濟仍將在波動中緩慢復蘇,對我省加快對外貿易和投資步伐總體有利。從國內來看,盡管需求增長比較乏力,區域和行業走勢分化逐漸加劇,但就業比較充分、勞務收入持續增加、環境有所改善。特別是隨著各項改革的全面提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勵政策的陸續出臺,“一帶一路”戰略大力實施,經濟運行中的新動力、新亮點正在積聚放大,為我省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省內來看,雖然多項主要經濟指標低于預期,但隨著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新增長點,以及鐵路、生物醫藥、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等新興動力加速形成,特別是湘江新區成功獲批,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戰略全面實施,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公共領域投資等政策意見出臺,將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助推經濟加快發展。綜合判斷,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仍將難以快速復蘇,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總體是平穩可控的。
四、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建議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今后一段時期我省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上下既要理性、客觀地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又要對我省經濟長期向好充滿信心,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抓好當前和下階段經濟工作。要認真按照中央整體部署,保持各項改革同步推進。根據國家支持重點和投資方向,抓好項目儲備。認真落實各項消費政策,大力培育養老、教育、住房、信息、綠色等消費熱點。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對接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大力鼓勵“走出去、引進來”。以湘江新區成功獲批為契機,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推手,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為更好推進下一步經濟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大力抓好相關政策落實。一是主動作為。強化“不干事、不作為就是最大失職”的意識,大力倡導各級干部深入開展調研,***經濟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保持定力,抓住發展經濟這條主線不放松。加大治庸治懶力度,引導各級履職盡責、敢于擔當。對那些該用不用的存量資金、該啟動不啟動的項目,應啟動責任追究機制。二是狠抓落實。一方面要做到政策對接與政策落地相統一,加強與中央政策的研究對接,及時出臺或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另一方面對有關政策特別是重大決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查,以抓落實推動穩增長。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對懷化、臨武等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有特殊貢獻的市縣的支持,制定差別化的重點扶持政策。盡快完善對農業主產區的財政補償性轉移支付政策。
(二)不斷加大產業發展力度。一是做強做優傳統產業。緊扣自身實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確保可持續發展。要集中精力抓好1-2個傳統優勢產業,全力打造“精、專、強”品牌。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突出特色產業發展,支持培育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堅持產業、項目結合,不斷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大力開展特色招商、有選擇性地招商,強化產業項目要素保障。三是積極謀劃新的產業發展布局。及時對接國家和我省重點發展戰略,結合地方實際,認真調研分析,合理布局產業,精心組織項目。同時加強全省“十三五”規劃的有關編制工作,爭取更多具有本地特色和優勢的項目盡快落地。
(三)不斷強化收入征管。一是努力提高財政收入總量。穩步推進有色金屬、“兩煙”、瀏陽花炮和房地產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壯大工程機械、先進設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大力扶持華菱、中聯重科、南車電力等重點企業,全力以赴抓好互聯網、電子信息等新興財源建設,不斷做大財政收入總量“蛋糕”。二是切實改善財政收入質量。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財稅觀。做好稅源分析工作,合理下達稅收任務,不收過頭稅。認真清理非稅收入,防止人為調劑財政收入現象發生。強化財政收入質量監督,加大對造成財政收入虛假單位和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嚴厲打擊收入造假行為。三是不斷增強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大力推進各領域資金統籌,有效清理整合各類專項資金,建立專項退出機制,壓縮省級專項資金數量,確保資金重點向基層、困難群體和老、少、邊、窮地區傾斜。有效推廣PPP模式,統籌盤活存量資金。努力壓縮一般性行政開支,嚴格控制“三公經費”。
(四)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監管。認真落實新修訂的《預算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規定,構建借、用、還相統一的政府性債務管理新機制。將政府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做好地方一般政府債券發行和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杜絕地方人大為政府及其部門的舉債行為作出決定、決議,嚴格控制新增債務。建立對違法違規融資和違規使用政府債務資金的懲罰機制,加強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監督檢查。密切跟蹤和評估地方債務風險狀況,對債務高風險地區,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和責任追究機制。
(五)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目前我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壓力仍然較大。截止5月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613.20億元,比年初增加83.76億元,不良貸款率2.72%,14個市州中有10個市州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出現雙升,民間融資較為活躍的婁底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上升1.8個百分點。要全面貫徹落實各項金融政策,緩解三農、中小微企業和民生領域的融資需求壓力。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的管理,強化日常風險監測工作。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投融資理念,加大對重點行業和地區的非法集資風險監管力度。積極探索推進民間融資陽光化、正規化和專業化發展,盡快出臺規范民間融資發展的政策規定。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