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題記

圖為熊琦代表。
他四十出頭,血氣方剛,中等身材,兩道濃眉,雙目炯炯有神。他的人生如激流波濤,他的燦爛青春年華彈出了時代的音符,激情點燃了為民造福的熊熊之火……他是一個新時代的創業者,一位有“創業奇才”之譽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他就是湖南省漢壽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湖南康乃馨國際養老年醫養中心董事長熊琦。
一、飛越鄉村少年夢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魯迅
這里是洞庭湘北的農村。初夏的太陽雖已偏西,但還是挺灼熱地照射著濱湖常德市鼎城區牛鼻灘鎮的這片鄉間村落。牛鼻灘鄉村、民風淳樸、撒播在這片鄉村沃土的是久遠的農耕文明。世世代代的村民在這里幾乎重復著同一個動作:將貧瘠的土地翻過來,翻過去,再翻過來,翻過去。老牛,犁鏵、鋤頭、鐮刀、籮筐是他們終生相伴的朋友。父輩鄉親們有的甚至終生沒能走出鄉村。
少年的熊琦赤腳站在家鄉的田壟上,肌膚與雙腳與泥土再也沒有了距離,感受到了泥漿從雙腳的趾縫間爬上了腳背的酥麻,感受到了土地的溫柔和涼爽,感受到了血液在年輕的身體里歡快地流淌著……
自己的人生理想能否插上翅膀飛越這寧靜的鄉村?13歲高小還差一個月畢業的他,第一次對自己的人生道路該怎么走,有了自己的思考。
那一年,他還在學校讀書。可家里十分困難,缺糧少衣,父母身體又不大好,整天急得團團轉。懂事的熊琦對父母說:“這書我不讀了。”
父親嘆了一口氣摸摸他的頭說:“還是讀書吧,為了你今后有出息,咱家及村有出頭的日子,你不能停學啊!”父母親只好辛勤勞作,省吃儉用,使熊琦繼續上學。
俗話說:“吃過苦的,孩子先成熟”。年少時的熊琦,十分懂事,每天放學后,除了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事,農忙時還幫助插秧割谷,推車、挖土、樣樣都干。被鄰居們夸獎為特別懂事的好孩子。《紅燈記》中有句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少年時的熊琦,就用自己的行動,切切實實地體現了這句唱詞的涵義。
從初小、高小、初中、高中熊琦就刻苦攻讀,期期成績優秀,并被評為優秀學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終于考上了邵陽機械工程學院。通過4年寒窗苦讀,1987年畢業后,他立志回常德家鄉,在漢壽縣太子廟鎮從事機械施工管理工作,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于工作實踐中去。在工作中他起早貪黑,拼命學習工作,年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時間像流水一樣日夜前行,熊琦在機械施工管理崗位上一干就是5年,用自己出色的成績贏得了師傅長輩們的夸講與贊譽。
二、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
——夏衍《野草》
時光的老人的腳步,跨入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個靜靜的夜晚,初升的明月透過屋后的樹枝,穿進進房間那扇敞開的舊窗戶,灑滿了床頭的空間。熊琦在床上翻來覆去,怎么也無法入睡。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鼓舞人心。他想: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我何不乘此機會好時光闖闖,一來為自己找來更多的財富,二來為人民多作點貢獻。這些年來,是人民培育了我,我的智慧和青春也是應該為人民盡情放光添彩,我的能量也應該盡情為民釋放。我在基層機械管理中,遺憾的是自己的知識僅僅運用在工作上,沒有運用在機械工程的實踐和創造更多社會財富上。1993年,機遇來了,熊琦決心自主創業,在常德市辦起了一家海濤交通運輸有限公司。開始沒有資金,他四處奔波,籌措50萬元資金,修廠房、添設備、顧請技術人員,慢慢地發展經營,一年又一年,象滾雪球式的,逐步做大做強。為了鞏固這一民營企業,他曾數次赴上海、北京、廣州,聯絡聯系。10年后,發展成為近千萬元的大公司。
2002年,正是他青春煥發之時,他又把市場瞄準在漢壽成立了海濤交通運輸有限公司漢壽分公司,2005年成立了海濤機動車輛檢測站,后來又辦起了蔬菜合作社,物流交易中心,并成立了自己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先后再漢壽縣汽車總站周邊開發了多個項目,改變了縣城入城口的整體形象,同時,為100多名下崗職工解決就業問題,并帶動周邊400多戶群眾創收致富。熊琦這位從機械工程專業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到走出社會與機械行業打交道20余年,成為了常德市名副其實的年輕民營企業家。為國家繳納稅收上千萬元,這些年,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的奉獻。
熊琦曾10多次被評為市、縣安全生產先進個人,被授予市、縣優秀民營企業家、青年致富能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突出貢獻者等榮譽稱號。2006年當選漢壽縣政協委員,2013年又被當選為第十六屆漢壽縣人大代表。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熊琦總是很謙虛。他說,自己只是一個有理想和敢于追求夢想的人。很久以來,他就有一個心愿一直縈繞于懷。這個心愿就是創辦一個醫養中心,既為政府分憂,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眾解決民政部門設立的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實問題,又體現醫養結合、情感慰藉、臨終關懷等多種服務的老年人綜合體,讓老人們真正享受“老有所養”的幸福生活。
談起自己為什么會有這個心愿,熊琦說,現在還清楚的記得,他的老家住在鼎城區牛鼻灘鎮農村,在自己小時候,父母一邊辛勤的勞作,一邊把他和兄弟姐妹養育成人,嘗遍了辛酸,吃盡了苦頭,可老了后,還幫帶孫子孫女。就在子女條件變好后,準備享福時,父親剛過花甲之年,便離開了人世。當時,自己的心如同刀絞,深深自責對不起一生勤勞的父親。父親走后,自己的母親開始顯得形單影只。而自己為了實現理想,一直在外創業,盡管擠時間探望現已年逾古稀的母親,但每當看到老母親目光呆滯的眼神、伴有老年病的身體,他的心如同針扎。還有到年過八旬的女伯伯熊大姐家探望時,雖看到伯伯家經濟條件較好,請了2個保姆,卻因不懂得預防、護理知識,加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療,老年病頻發,不利于益壽延年。同時,他還看到家鄉的老人們幾乎都是一邊佝僂著身軀勞作于阡陌之間,一邊隔代撫養著孫子孫女。許多留守老人還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孤獨生活。
熊琦在漢壽等地打拼的過程中,也敏銳地覺察到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尤其在當選縣第六屆政協委員和現任第十六屆縣人大代表后,經常參與社會調研活動。他仔細地發現,漢壽境內及周邊很多老人到了70多歲以后面臨無人照看的困境,不光是老人受罪,家屬更是在創業與盡孝之間兩難,倍感困惑。
“百善孝為先。”這是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最重的傳承。熊琦在創業中,尤其在當選人大代表后,常常冥思苦想,夜不能寐,深切體會到更有責任和義務去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心愿—創建一個老年醫養中心,不為賺錢,只為了讓空巢、孤寡老人們安度晚年。而且他要建的不是只管老人吃住的一般養老院,而是要采用醫療、養老相結合的新模式,打造一個集醫養結合、文體娛樂、情感服務、圓夢居家、臨終關懷為一體的老年人綜合體。
從2014年開始籌備創辦湖南康乃馨國際養老•錦源醫養中心至今,熊琦不斷拼搏,盡管道路坎坷,他沒有白費心血,在漢壽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縣發改、民政等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資8000多萬元,接納1000多人,于今年掛牌成立。他信心百倍地說:“我要讓全縣及周邊老人養老解決一床難求,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居、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切實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為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時代貢獻力量,為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三、履職在百姓中吐露心聲
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表,不僅是崇高的榮譽,更是神圣的職責。當代表不容易,當好代表更不容易。我必須傾情為民履職,在百姓中時常代言,吐露心聲。
——熊琦履職感言錄
這些年來,熊琦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當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議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那種幸福的感覺是用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熊琦經常向別人介紹自己當代表的“滋味”。這幾年來,為了家鄉人民的建設,為了常德市漢壽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他先后領銜或與其他代表聯名提出了10多件關于如何發展經濟社會的建議。如《關于快速發展漢壽交通運輸業的建議》、《關于規范蔬菜市場管理的建議》、《關于搞好交通運輸安全月運營的建議》等,引起了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的并納入了縣人民政府議事日程,出臺了相應政策措施。
近些年來,熊琦為了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學習和調研成了他業余的重要內容。他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工作和履行人大代表職責之間的矛盾,而且還探索出了一套履行代表職責的有效辦法。為了提高自己履職水平,向代表大會提出具有較高質量的議案、建議,他把集中視察與個人走訪相結合,廣泛接觸群眾,了解真實情況,他與縣、鎮人大保持密切聯系,在召開縣人民代表大會前經常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他還經常把企業發展與為民代言搞調研有機結合,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到外面進行走訪調研,他認真接待處理群眾來信來訪,積極化解人民群眾內部的矛盾。一次,他收到漢壽縣龍陽鎮一名下崗職工寫給他的信訪件,他不顧得春節繁忙,農歷正月初六就到信訪人家中了解情況,并及時向縣人大、縣政府有關領導進行匯報,幫助信訪人解決了困難。熟悉他的人說,熊琦再忙,一年中也要抽出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專題調研。在熊琦的辦公室里,5本厚厚的寫得密密麻麻的民情筆記本,以及幾十本關于代表履職和法律法規、業務知識等方面的書籍,足以詮釋他對人大代表這一職務的深情。近年來,他多次連續被評為縣優秀人大代表。
近些年來,熊琦還以人大代表和民營企業家的雙重身份,熱心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貧困戶、孤寡少年分憂解難。先后損獻資金達20多萬元,衣物800多件次,為廣大貧困群眾撐起了一片綠蔭。
少年立壯志,青春獻人民。熊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扎實的行動,實現了自己青春無悔閃光的諾言。目前,正意氣風發,一路高歌奮進在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征途上。
一、飛越鄉村少年夢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魯迅
這里是洞庭湘北的農村。初夏的太陽雖已偏西,但還是挺灼熱地照射著濱湖常德市鼎城區牛鼻灘鎮的這片鄉間村落。牛鼻灘鄉村、民風淳樸、撒播在這片鄉村沃土的是久遠的農耕文明。世世代代的村民在這里幾乎重復著同一個動作:將貧瘠的土地翻過來,翻過去,再翻過來,翻過去。老牛,犁鏵、鋤頭、鐮刀、籮筐是他們終生相伴的朋友。父輩鄉親們有的甚至終生沒能走出鄉村。
少年的熊琦赤腳站在家鄉的田壟上,肌膚與雙腳與泥土再也沒有了距離,感受到了泥漿從雙腳的趾縫間爬上了腳背的酥麻,感受到了土地的溫柔和涼爽,感受到了血液在年輕的身體里歡快地流淌著……
自己的人生理想能否插上翅膀飛越這寧靜的鄉村?13歲高小還差一個月畢業的他,第一次對自己的人生道路該怎么走,有了自己的思考。
那一年,他還在學校讀書。可家里十分困難,缺糧少衣,父母身體又不大好,整天急得團團轉。懂事的熊琦對父母說:“這書我不讀了。”
父親嘆了一口氣摸摸他的頭說:“還是讀書吧,為了你今后有出息,咱家及村有出頭的日子,你不能停學啊!”父母親只好辛勤勞作,省吃儉用,使熊琦繼續上學。
俗話說:“吃過苦的,孩子先成熟”。年少時的熊琦,十分懂事,每天放學后,除了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事,農忙時還幫助插秧割谷,推車、挖土、樣樣都干。被鄰居們夸獎為特別懂事的好孩子。《紅燈記》中有句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少年時的熊琦,就用自己的行動,切切實實地體現了這句唱詞的涵義。
從初小、高小、初中、高中熊琦就刻苦攻讀,期期成績優秀,并被評為優秀學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終于考上了邵陽機械工程學院。通過4年寒窗苦讀,1987年畢業后,他立志回常德家鄉,在漢壽縣太子廟鎮從事機械施工管理工作,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于工作實踐中去。在工作中他起早貪黑,拼命學習工作,年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時間像流水一樣日夜前行,熊琦在機械施工管理崗位上一干就是5年,用自己出色的成績贏得了師傅長輩們的夸講與贊譽。
二、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
——夏衍《野草》
時光的老人的腳步,跨入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個靜靜的夜晚,初升的明月透過屋后的樹枝,穿進進房間那扇敞開的舊窗戶,灑滿了床頭的空間。熊琦在床上翻來覆去,怎么也無法入睡。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鼓舞人心。他想: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我何不乘此機會好時光闖闖,一來為自己找來更多的財富,二來為人民多作點貢獻。這些年來,是人民培育了我,我的智慧和青春也是應該為人民盡情放光添彩,我的能量也應該盡情為民釋放。我在基層機械管理中,遺憾的是自己的知識僅僅運用在工作上,沒有運用在機械工程的實踐和創造更多社會財富上。1993年,機遇來了,熊琦決心自主創業,在常德市辦起了一家海濤交通運輸有限公司。開始沒有資金,他四處奔波,籌措50萬元資金,修廠房、添設備、顧請技術人員,慢慢地發展經營,一年又一年,象滾雪球式的,逐步做大做強。為了鞏固這一民營企業,他曾數次赴上海、北京、廣州,聯絡聯系。10年后,發展成為近千萬元的大公司。
2002年,正是他青春煥發之時,他又把市場瞄準在漢壽成立了海濤交通運輸有限公司漢壽分公司,2005年成立了海濤機動車輛檢測站,后來又辦起了蔬菜合作社,物流交易中心,并成立了自己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先后再漢壽縣汽車總站周邊開發了多個項目,改變了縣城入城口的整體形象,同時,為100多名下崗職工解決就業問題,并帶動周邊400多戶群眾創收致富。熊琦這位從機械工程專業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到走出社會與機械行業打交道20余年,成為了常德市名副其實的年輕民營企業家。為國家繳納稅收上千萬元,這些年,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的奉獻。
熊琦曾10多次被評為市、縣安全生產先進個人,被授予市、縣優秀民營企業家、青年致富能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突出貢獻者等榮譽稱號。2006年當選漢壽縣政協委員,2013年又被當選為第十六屆漢壽縣人大代表。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熊琦總是很謙虛。他說,自己只是一個有理想和敢于追求夢想的人。很久以來,他就有一個心愿一直縈繞于懷。這個心愿就是創辦一個醫養中心,既為政府分憂,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眾解決民政部門設立的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實問題,又體現醫養結合、情感慰藉、臨終關懷等多種服務的老年人綜合體,讓老人們真正享受“老有所養”的幸福生活。
談起自己為什么會有這個心愿,熊琦說,現在還清楚的記得,他的老家住在鼎城區牛鼻灘鎮農村,在自己小時候,父母一邊辛勤的勞作,一邊把他和兄弟姐妹養育成人,嘗遍了辛酸,吃盡了苦頭,可老了后,還幫帶孫子孫女。就在子女條件變好后,準備享福時,父親剛過花甲之年,便離開了人世。當時,自己的心如同刀絞,深深自責對不起一生勤勞的父親。父親走后,自己的母親開始顯得形單影只。而自己為了實現理想,一直在外創業,盡管擠時間探望現已年逾古稀的母親,但每當看到老母親目光呆滯的眼神、伴有老年病的身體,他的心如同針扎。還有到年過八旬的女伯伯熊大姐家探望時,雖看到伯伯家經濟條件較好,請了2個保姆,卻因不懂得預防、護理知識,加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療,老年病頻發,不利于益壽延年。同時,他還看到家鄉的老人們幾乎都是一邊佝僂著身軀勞作于阡陌之間,一邊隔代撫養著孫子孫女。許多留守老人還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孤獨生活。
熊琦在漢壽等地打拼的過程中,也敏銳地覺察到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尤其在當選縣第六屆政協委員和現任第十六屆縣人大代表后,經常參與社會調研活動。他仔細地發現,漢壽境內及周邊很多老人到了70多歲以后面臨無人照看的困境,不光是老人受罪,家屬更是在創業與盡孝之間兩難,倍感困惑。
“百善孝為先。”這是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最重的傳承。熊琦在創業中,尤其在當選人大代表后,常常冥思苦想,夜不能寐,深切體會到更有責任和義務去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心愿—創建一個老年醫養中心,不為賺錢,只為了讓空巢、孤寡老人們安度晚年。而且他要建的不是只管老人吃住的一般養老院,而是要采用醫療、養老相結合的新模式,打造一個集醫養結合、文體娛樂、情感服務、圓夢居家、臨終關懷為一體的老年人綜合體。
從2014年開始籌備創辦湖南康乃馨國際養老•錦源醫養中心至今,熊琦不斷拼搏,盡管道路坎坷,他沒有白費心血,在漢壽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縣發改、民政等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資8000多萬元,接納1000多人,于今年掛牌成立。他信心百倍地說:“我要讓全縣及周邊老人養老解決一床難求,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居、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切實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為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時代貢獻力量,為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三、履職在百姓中吐露心聲
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表,不僅是崇高的榮譽,更是神圣的職責。當代表不容易,當好代表更不容易。我必須傾情為民履職,在百姓中時常代言,吐露心聲。
——熊琦履職感言錄
這些年來,熊琦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當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議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那種幸福的感覺是用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熊琦經常向別人介紹自己當代表的“滋味”。這幾年來,為了家鄉人民的建設,為了常德市漢壽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他先后領銜或與其他代表聯名提出了10多件關于如何發展經濟社會的建議。如《關于快速發展漢壽交通運輸業的建議》、《關于規范蔬菜市場管理的建議》、《關于搞好交通運輸安全月運營的建議》等,引起了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的并納入了縣人民政府議事日程,出臺了相應政策措施。
近些年來,熊琦為了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學習和調研成了他業余的重要內容。他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工作和履行人大代表職責之間的矛盾,而且還探索出了一套履行代表職責的有效辦法。為了提高自己履職水平,向代表大會提出具有較高質量的議案、建議,他把集中視察與個人走訪相結合,廣泛接觸群眾,了解真實情況,他與縣、鎮人大保持密切聯系,在召開縣人民代表大會前經常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他還經常把企業發展與為民代言搞調研有機結合,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到外面進行走訪調研,他認真接待處理群眾來信來訪,積極化解人民群眾內部的矛盾。一次,他收到漢壽縣龍陽鎮一名下崗職工寫給他的信訪件,他不顧得春節繁忙,農歷正月初六就到信訪人家中了解情況,并及時向縣人大、縣政府有關領導進行匯報,幫助信訪人解決了困難。熟悉他的人說,熊琦再忙,一年中也要抽出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專題調研。在熊琦的辦公室里,5本厚厚的寫得密密麻麻的民情筆記本,以及幾十本關于代表履職和法律法規、業務知識等方面的書籍,足以詮釋他對人大代表這一職務的深情。近年來,他多次連續被評為縣優秀人大代表。
近些年來,熊琦還以人大代表和民營企業家的雙重身份,熱心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貧困戶、孤寡少年分憂解難。先后損獻資金達20多萬元,衣物800多件次,為廣大貧困群眾撐起了一片綠蔭。
少年立壯志,青春獻人民。熊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扎實的行動,實現了自己青春無悔閃光的諾言。目前,正意氣風發,一路高歌奮進在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征途上。
來源:漢壽縣人大常委會
作者:田明時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