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望遠鏡”擴視野。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新事物和新問題層出不窮,新法令和新法規不斷展現,如果不學會用科學發展觀去衡量、評價中心工作,看是否具有持續發展的潛質,監督工作的“質保期”就會太短,甚至影響發展成效。為此,人大代表要常用“望遠鏡”來登高望遠,開闊自己的視野。人大代表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從而自覺把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體制中解放出來,培養“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銳性和預見性,做到“先知先覺”、見微知著、求真務實、勇于創新。
多用“反光鏡”找差距。哲人說:“聰明者用別人的教訓警示自己,愚笨者用自己的教訓警醒別人。”作為新時期的人大代表要多用“反光鏡”,經常“回頭看”,在工作中尋找自己與群眾之間的差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時刻將“自重、自醒、自警、自勵”的要求牢記心中,以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要多向先進典型看齊,多拿自己跟先進典型作比較。只有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不會辜負人民群眾對人大代表的信任,才能顯示人大代表的作用。
善用“放大鏡”查不足。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作為人大代表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應該遮遮掩掩,而要把自身存在的問題擺到“放大鏡”底下來觀察,放到法律法規和黨章的規定中來對照,深刻剖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準問題的癥結,自覺接受選民的監督。惟其如此,才能不斷增強履職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從而少犯錯誤,不走彎路,確保代表工作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考驗。
重用“顯微鏡”查細節。老子曾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不論是關注民生的大事、老百姓柴米油鹽、吃喝拉撒等平常小事,還是接打電話,撰寫議案建議的瑣事,都事關人大代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為此,人大代表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要體現“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要克服見怪不怪和差不多就行的思想,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注重細節末梢,重視犄角旮旯,讓每一個疏漏都在顯微鏡下無所遁形。
來源:小垣瑤族鎮
作者:葉敏思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