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位于湘中腹地資水河畔的一個名叫布溪的小村莊,三面環山,一面依水,過去與外界連通靠的是一條又窄又彎的田埂路。盡管這里地處近郊,與冷水江市中心城區僅一江之隔,但上街須搭乘渡船,來回一趟得在河岸等半個時辰,辦事很不方便。由于交通閉塞,除了經濟落后,還遺留下了許多苦楚和辛酸的往事。那一年,鄰里有位媳婦半夜難產,子宮大出血,急需送往市醫院,可是趕到河邊,輪船已停渡,只得從禾青鎮繞道而行,一折騰,誤了事,那孕婦在途中就咽了氣。回想起來,至今刻骨銘心。
在我年少的記憶里,鄉路是一部古老而破舊的書,深沉而單調,枯燥又乏味。
進入80年代,家鄉劃為市里的蔬菜基地,村民們由糧農轉為菜農,經濟活躍了,手頭寬裕了。這時候,許多人家想蓋新的紅磚瓦房,但田埂路無法跑運輸,挑磚擔瓦靠人力實在費勁,于是大家自發組織自籌資金修路。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都參與義務勞動,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一條平坦的機耕道就修好了。有了機耕道,農用車、拖拉機派得上了用場,村民干起活來比過去節時省力多了。
到了90年代初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冷水江大橋的建成,給地處近郊的家鄉帶來了福音,使之與市中心融為一體,更具得天獨厚的條件。村民們歡天喜地,又一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布溪人作夢也沒有想到,好戲連臺還在后頭哩。
公元1992年5月,在全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經濟的強力催發下,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冷水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布溪正式成立。從此,家鄉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同年8月,布溪開發區的第一條主干道銻都南路全面硬化竣工。這條路全長511米、寬45米,它連結著冷水江大橋南端,既是家鄉的黃金大道,又是我市江北、江南聯動的延伸線,人稱“希望之路”、“騰飛之路”。接著,體育東、西路又全線貫通。后來,大成街、大旺街、光明路、紅旗路等相繼修建。再后來,布溪東、西路砂石路面也開始動工。
經過開發,山青水秀的家鄉就更美了。以前凹凸不平的山溝都填平了。村前大大小小的山頭被推平了。通往村中的羊腸小道不見了。一條條寬闊街道縱橫交錯。一排排路燈輝相照映。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隨著布溪開發建設的日新月異,一座現代化新城矗立在世人面前。在那四通八達的街道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處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多了,車多了,人們對路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滿足于有路出行,而且要求砂石路面鋪柏油馬路,要求背街小巷全部硬化,希望出行更加便捷。
自2005年以來,當地政府為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將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點來抓,想方設法籌措建設資金500多萬元,將和平街、民祥街、光明路等12條背街小巷相繼進行了硬化改造,使轄區內32家單位和6140戶群眾受益。特別是后來將布溪西路改造和銻都南路延伸,受到廣大市民的普遍好評。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市政府為方便市民們到青山公園休閑,還在山上新修了環山公路和若干條步行道。
久居故里,親身感受了對田埂路無奈、對水泥路的向往、對致富路的追求。鄉路的幾經變遷,見證了社會的不斷發展。假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沒有國家的富強,也就沒有家鄉的巨變。
如今,在我的眼里,鄉路是一首歡快而跳躍的詩,每一行都是希望的延伸、幸福的延伸……
來源:冷水江市布溪街道人大工委
作者:陳慧中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