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一)科學合理劃分網格。在不打破現有行政區劃和管理格局的前提下,我市結合實際,按照社區分布特點、人口數量、居住集散程度、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情況,在尊重傳統、便于服務的前提下,認真制定并科學規劃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努力實現基層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
(二)明確管理服務內容。根據基層社區工作實際,有重點、有針對性地確定網格化管理服務的內容。做好信息收集、矛盾調處、治安防范、公共安全及民生服務等工作,立足為民、便民、惠民的根本宗旨,為群眾提供多種形式的民生服務,制定相應服務管理措施。
(三)整合管理服務資源。能夠整合基層各種力量,整合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干部、駐村(社區)民警、輔警等專(兼)職力量,通過一格一長、一格多員、一員多責等形式落實網格管理服務責任。
(四)建立管理服務平臺。積極為網格員、民情員提供聯系平臺的手機終端,并從有效發揮社會資源和滿足群眾服務需求的角度出發,積極整合公安、城管、政府熱線、環保熱線及群眾意見掛號督辦系統等平臺,努力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群眾知曉度不高。沒有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和宣傳氛圍,各辦點鄉鎮(街道)網格化宣傳欄、宣傳標語制作不多,宣傳渠道不廣,工作進度、成果及資料展示不足,網格化工作單位,群眾認同度不高。
(二)群眾參與熱情不足。群眾參與村(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積極性不高,有的是不愿意,有的無所謂,有的不知道。主要是:1、網格化工作參與政府行政工作較多,網格化工作人員“上門服務”、“面對面服務”的時間和項目相對較少。2、村(社區)居民與網格管理員的有效互動不夠,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溝通,給工作也帶來諸多不便。3、群眾素質層次不同。不少群眾過分講究隱私,尤其以城市較為嚴重,有事找找政府,無事怕打擾,甚至“避而不見”,往往給村(社區)網格管理第一手資料的采集和相互服務帶來不便。
(三)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網格化工作人員年齡整體偏大,文化層次、知識水平相對較低,服務管理理念滯后,工作方式及方法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影響了工作的整體推進和成效作用的發揮。再加上網格員、民情員普遍待遇偏低,不僅不利于考核,也不利于調動網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四)工作進展不平衡。由于部分單位部門及領導對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的理解、重視及資金投入等問題,無法滿足網格化建設的需要:有的單位部門與鄉鎮(街道)對接不佳;有的單位網格點和物業小區網格點尚未開展工作;有的網格工作人員對工作職責、運轉流程、終端設備操作等了解不透徹;有的對門牌號碼重新編制認識不到位等等問題,導致目前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作用不大、群眾也不滿意。
三、幾點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首先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大力宣傳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文明創建、公共服務、秩序管理、綜合治理等內容,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使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深入人心,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其次要不斷拓寬宣傳渠道,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宣傳,來增強群眾對網格化管理工作的認知認同,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網格化管理。
(二)要進一步落實工作舉措。要嚴格按照州委辦及州政府辦的《關于加強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意見》和吉首市的《吉首市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首批“準入部門”承諾清單》等通知的要求,緊緊圍繞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組織體系建設、責任體系建設、平臺體系建設、保障體系建設四個方面,真抓實干,并落實到位,增強群眾對網格化管理的認知認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使政府通過網格能夠了解人民群眾所需所求,務求實效地開展服務,做到政情與民意的雙向交流,使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長效運行,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首先要選拔高素質、有能力的專職網格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簽訂嚴格規范的用工合同,保障工作人員的權益,明確其職責任務,組建專業化的網格管理隊伍;其次是加大對網格工作人員教育培訓力度,全方位進行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各類業務知識的經常性教育和培訓,提高把握全局、服務群眾、處理基層復雜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加強對網格化管理工作人員獎懲考核,加大對優秀工作人員的獎勵,對不合格的人員實行末位淘汰。
(四)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社區網格化管理是一項全新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大力協助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要進一步規范和深化工作機制,通過建章立制,使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工作長效運行。要將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實行項目化管理,努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新格局。(責任編輯:劉舒尹)
作者:向亮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