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在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
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 肖策群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我省食品安全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今年以來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省是食品生產經營消費大省,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點多面廣。目前,全省共有食品(含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7127家,食品經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38.38萬家(其中企業6.61萬家、個體工商戶31.77萬家),餐飲服務單位12.43萬家(其中餐飲店10.01萬家、食堂2.42萬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約2萬多家,食品攤販數十萬個;農民合作社約2.1萬家,農產品生產企業5萬多家,農業種植養殖戶1400多萬戶;進口食品經營單位備案企業111家,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今年以來,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加強組織領導,改革體制機制,強化檢查考核,創新監管方式,加大打擊力度,全省食品安全總體形勢保持基本平穩,沒有發生區域性、系統性、群體性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切實加強了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強調食品安全工作。省委將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等工作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整體部署。省人大常委會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今年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劉蓮玉副主任等領導帶隊深入長沙、郴州、永州等地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省人大教科文衛委組織開展專題視察,對重點食品開展抽樣檢測,專門聽取省直有關部門的工作匯報。省政府及時調整了省食安委領導及成員單位,陳肇雄常務副省長、李友志副省長分別擔任主任、副主任,先后召開省食安委第一次全會、全省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會議、市縣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食品藥品等安全大檢查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和協調推進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湖南省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評價辦法》,部署從今年起對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食品安全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制定印發了《省食安委工作規則》、《省食安委成員單位主要職責》,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不斷完善。
(二)大力推進體制改革。2013年底,省政府對原有的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進行了重新整合,將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職責、省食安辦職責、省質監局在生產環節和省工商局在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以及省商務廳在酒類管理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掛省食安辦牌子,新機構已從今年1月起開始履行新職能。為推進市縣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今年6月18日,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市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4〕18號),并召開動員部署會議,明確按照省級模式推進市縣體制改革,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在鄉鎮(街道)設立食品藥品監管所,在村(社區)設立食品藥品協管員,在全省構建行政管理、監管執法、技術支撐、基層監管“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
(三)全面深化監管整治。緊緊圍繞群眾最關注、問題最突出的品種和領域,全面排查風險隱患,深入開展監管執法和專項整治。一是部門聯動齊抓共管。農業部門認真落實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加強畜禽屠宰環節、農產品生產養殖環節、生鮮乳收購環節質量安全和有關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源頭監管、監督檢測、土壤重金屬治理和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衛生部門加強食品安全標準、風險評估等相關工作,在疾控中心加掛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心牌子,認真開展了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化學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等風險監測工作。工商、質監系統按照職責和省里部署繼續開展市縣食品生產、流通監管工作。檢驗檢疫部門進一步強化落實進出口食品企業主體責任,突出加強進口食品備案企業的監管。糧食部門開展了糧食質量監測和最低收購價稻谷重金屬檢測工作,全省創建“放心糧油示范企業”國家級95家、省級86家、市級100多家。二是上下協同突出抓好專項整治。全省統一部署開展了肉及肉制品、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桶裝飲用水、農村食品市場“四打擊四規范”等專項整治行動,出動執法人員2.99萬人次,檢查生產經營單位1.43萬家次,責令改正2544家次,立案305起,涉案貨值2.87億元,已經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三是重視回應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重點整治大宗食品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突出查處制售病死畜禽、農藥殘留超標、違法非法添加等老百姓最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認真做好群眾投訴舉報和來信來訪工作,主動曝光和通報了一批問題食品和違法典型,正在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公眾滿意度民意調查,以積極作為重塑群眾食品安全信心。
(四)嚴打違法犯罪行為。省政府領導多次強調,要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違法犯罪行為。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由表及里、以點帶面、重典治亂,狠抓稽查打假和案件查辦。省公安廳、省高院、省檢察院、省食藥監局聯合下發《關于辦理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刑事案件的意見》,組織開展毒狗肉、毒豆芽、假鹽、走私肉、病死豬等集中打擊偵破戰役,全省掛牌督辦了一批重大違法案件,打掉摧毀了一批制假售假窩點,移送抓獲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有力震懾食品違法犯罪行為。1-6月,全省立案查辦各類食品違法案件4612件,同比增長45.2%;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769人,刑拘459人,移訴409人。其中,“邵陽等地跨省地下收購病死豬肉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10余名,查扣病死豬肉及制品1000余噸、地溝油4.84萬公斤;“岳陽等地制售假冒偽劣保健食品系列案”涉案貨值2億多元,已抓獲犯罪嫌疑人33名;查辦“毒狗肉”案4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名,查扣毒狗肉25噸; 查辦“毒豆芽”案4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名,現場繳獲毒豆芽10多噸。
(五)著力提升監管能力。一是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問題發現能力。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中堅持問題導向,不以簡單合格率論英雄。上半年,全省食藥監管部門抽檢食品2588批次,已完成檢驗962批次,其中不合格129批次,合格率為86.6%,不合格食品發現率和問題樣品發生率明顯提高。農業部門省級抽檢蔬菜、水果1000多批次,合格率分別為98.2%、99%;抽檢水稻、玉米、油菜種子及大米樣品200多個批次,未檢出轉基因成分。檢驗檢疫部門共檢驗進出口食品6396批、3.95億美元,其中進口食品216批、4409.4萬美元,主要是:乳粉、豬腸衣、葡萄酒、橄欖油。二是推進項目建設提升支撐保障能力。農業部門為1300多個商品基地鄉鎮裝備農殘速測儀、冰箱等設施,在16個縣市區開展綜合監管、標準化和誠信建設示范點。食藥監管部門啟動了檢驗檢測和風險監測能力、信息化應用平臺、12331投訴舉報系統、縣級局執法裝備配備等重大項目建設。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大規模開展各類業務培訓,重點加強基層干部執法能力培訓。食藥監管系統省本級培訓干部及相關從業人員3800多人次;農業部門省級集中培訓監管檢測人員2800多人,培訓農民群眾230多萬人次。四是完善安全標準提升產業發展能力。農業部門組織修訂農業技術規程(規范)2400多項,構建現代農業標準體系。衛生部門收集立項評審食品安全地方標準16項,審查新備案、延續、修訂、變更食品安全企業標準459項。食藥監管等部門指導企業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標準,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促進了食品產業健康發展。
(六)積極推動社會共治。省食藥監管部門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食品行業自律,今年探索實施了企業質量授權人、食品安全“黑名單”、嬰幼兒配方乳粉進藥店試點銷售等強化企業首負責任的創新舉措。省食安委辦公室、省食藥監管局、湖南保監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食品生產、學校食堂等重點領域開展食品安全強制保險試點,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風險防控體系。省經信委繼續推進了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全省認真舉辦了“12331投訴舉報宣傳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采取新聞發布、手機短信、科普下鄉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落實有獎舉報制度,吸納社會公眾有序參與,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雖然當前我省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但安全基礎還不牢固,影響和制約食品安全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隱患仍然較多。比較突出的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體制改革進展緩慢。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進度滯后。省本級機構改革年初才基本完成;市縣機構改革今年6月份啟動,要求市縣兩級在8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而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實質進展不多。改革過渡期監管的連續性、穩定性面臨嚴峻考驗,存在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重大風險。
(二)安全風險隱患點多面廣。近段以來,我省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不斷涌現,主要表現在:一是產地和種植養殖源頭問題影響面廣。工農業及生活廢棄物、過度施用農藥化肥、土壤高本底重金屬等產地環境污染長期存在,農獸藥等非法濫用更加復雜隱蔽。今年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委托南京質檢院抽檢我省市場48批次大米,檢出13批次鎘超標;另抽檢發現6批次水產制品鎘超標。邊銷茶氟超標問題普遍。湖南經視曝光邵東縣在黃花菜中非法添加焦亞硫酸鈉事件。二是加工使用過期食品和虛假標注生產日期違法問題在一些行業普遍存在。上海發生轟動全國的福喜公司加工過期肉制品案,我省清查出相關問題食品1700多公斤;在婁底、長沙肯德基發現標示為“唐山中紅三融畜禽有限公司”生產的30多萬元漢堡腿肉外包裝標注的生產日期涂改推后一年;發現本省生產提前標注生產日期35天左右的學生奶貨值12萬余元。三是肉及肉制品問題比較突出。國家食藥監管總局抽檢我省肉制品8批次“瘦肉精”不合格,公安部門初步查明涉嫌走私、未經檢驗檢疫進口、提供虛假檢驗檢疫證明等違法行為,涉及長沙市內幾大凍庫數萬噸凍肉。每年我省有大量病死豬去向不明,去年以來查獲邵陽、長沙、衡陽、永州、張家界等地跨省地下收購病死豬肉千余噸。四是傳統食品安全問題積弊日深。省食安辦、省食藥監管局、省教育廳聯合對31個縣市區74所學校、1005家周邊食雜店暗訪督查,均不同程度發現問題,抽檢發現不合格食品42批次,不合格率15%,校園食品安全狀況堪憂。桶裝水抽檢合格率僅為59.2%。食品安全事故呈多發態勢,全省報告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26起,其中農村集體聚餐食物中毒7起,暴露人數3461人,中毒人數413人,死亡病例2人。毒豆芽、毒狗肉、吊白塊濕米粉、工業廢皮革制食用明膠等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五是互聯網售假等新型食品安全問題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新的挑戰。
(三)監管執法難以到位。一是監管基礎比較薄弱。我省是傳統農業大省,食品生產經營點多面廣線長,“多、小、散、亂、差”的階段性特征明顯,監管任務非常繁重,基層監管力量嚴重不足,食品安全投入欠賬較多,抽檢監測經費缺口很大,執法檢驗裝備整體落后。二是監管體系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正在由單一分段監管向集中統一監管轉變,職能調整、工作理順、業務磨合仍有一個較長的過程,相關部門分工管理的職責邊界仍存在模糊地帶。三是監管方式有待創新。適應新的監管任務和要求,必須由傳統的粗放監管向現代化精細監管轉變,探索推行網格規范監管、分級分類監管、電子溯源監管等新方法,運用風險監測、監督抽檢、快速檢測等專業技術手段,增強隱患排查和監管執法能力。
(四)社會環境制約明顯。近年食品安全工作外部環境整體不斷好轉,同時深層次和階段性矛盾仍然較多,法律法規不完善、市場規則不健全、誠信體系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主體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對食品安全產生主要制約作用。產地環境污染、產品供應全球化、技術標準落后、集體配送、網絡銷售等新情況新變化,不斷給食品藥品安全帶來新的隱患。信息發布混亂,科普宣傳不夠,輿論導向不清晰,群眾的期待和要求更高,做好食品監管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下一步重點工作安排
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食品安全的系列講話精神,把食品安全提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納入“公共安全體系”整體部署,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下一步,省政府將重點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體制改革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核心。堅持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既定方向,嚴格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已經出臺明確的改革方案,督促各地把食藥監管體制改革擺在優先位置,盡快制定出臺改革實施方案和市縣局“三定”方案,確保改革按要求及早完成。
二是深入開展食品安全重點專項整治。堅持問題導向、重典治亂,加強對已經部署開展的肉及肉制品、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桶裝飲用水、農村食品市場“四打擊四規范”等重點專項整治行動的調度和督查,嚴打各類違法犯罪行為,以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捍衛食品安全。
三是加大食品安全投入保障力度。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食品安全監管力量配備、資源配置和經費保障上予以傾斜,支持相關監管部門實施標準化生產、基層監管所標準化建設、檢驗檢測和風險監測、信息化應用平臺、12331投訴舉報系統等重點項目,加強隊伍建設、技術建設、制度建設和基層建設,確保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在改革中得到加強。
四是探索實施落實企業主體首負責任、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部門監督管理責任的舉措。食品安全要靠各方面責任落實來維系。要嚴格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加大對食品企業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大力探索推行質量授權、責任保險、電子溯源、“黑名單”、違法公開、誠信建設、規范認證等創新舉措,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內部管理、承擔社會責任。定期召開省食安委全會,研究制定食品安全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加強對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統一指揮和組織協調。組織好對市州、縣市區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評價,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強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查不作為、亂作為和失職瀆職行為,促進監管到位、履職盡責。
五是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規和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法》修訂出臺后,建議省人大常委會將《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湖南省酒類流通管理條例》列入明年修法計劃,并加快餐廚廢棄物管理、農村集體聚餐監管、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等薄弱環節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合理劃分相關部門的監管邊界,明晰監管責任,加強部門協作,抓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加快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修定步伐,不斷完善我省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六是積極營造有利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新聞宣傳和科普教育的力度,加強信息公開和新聞宣傳的管理,引導媒體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報道,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加強村(社區)食品安全協管員隊伍建設,發揮好社會監督員的作用,修訂完善食品安全有獎舉報管理辦法,引導群眾共同參與監督,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群防群治和社會共治。
來源:湖南人大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