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31日經表決,通過了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并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
贛州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贛南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0.82萬人,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贛州籍烈士倒下。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黨史教研中心主任陳勝華說,烈士紀念日的公祭活動有助于共產黨人洗滌心靈、深化思想、凈化靈魂,堅定信念。
井岡山茨坪毛澤東同志舊居管理處副主任王華文是革命先烈王佐的曾孫。王佐曾協助毛澤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后方機關和五大哨口。王華文說,當烈士紀念日成為感恩的載體,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將發出新枝嫩葉;當緬懷化作一股力量,共筑中國夢才能擁有更強勁的內驅力。
專家認為,設立烈士紀念日來公祭英烈,是人們追尋英雄、仰望崇高的一個載體。應通過烈士紀念日,真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常態化。
縱觀世界,美國、英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加拿大等國也設有烈士紀念日。每逢紀念日,國家元首發表講話,隆重紀念英雄、英烈和死難同胞,全國鳴警報、默哀,民間也有很多人自發到烈士墓或紀念碑前獻花。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館長王小玲說,烈士紀念日設立后,希望國家多舉辦一些紀念活動,營造濃厚的氛圍,吸引和引領大眾。
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館長劉松濤認為,烈士紀念日不應僅限于祭掃和悼念,更重要的是學習革命烈士的精神。可通過了解烈士故事、學習史料文獻、參觀紅色景點等多種方式度過。不僅紅色景點要布好展,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服務,各單位和機構應主動組織人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一些專家呼吁,緬懷先烈不應僅限于一些紀念活動,更需將革命烈士的精神財富內化為公眾的實際行動。
陳勝華說,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入土為安,當年犧牲的許多革命先烈尸骨無存,甚至名字、照片都沒有留下來,至今連一塊墓碑都沒有。國家應在烈士墓修葺方面加大財政投入,表彰一些人士義務守護無名墓、自費修葺烈士墓的行為,以帶動更多人自發緬懷先烈。(責任編輯:陳柳)
來源:新華網
作者:程迪 袁慧晶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