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容人。容人就是常人、能人、有功、有過之人,都能一視同仁,以誠相待。容人是一種美德。容人者得人得心成大業。劉邦能容,匯聚漢初三杰,并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劉備會容,方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歷史佳話,并于亂世之中成就“鼎足”大業;唐太宗善容,才能開創中華歷史上的“貞觀盛世”……這些例子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容人首先要容人之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同一群體或是一個單位中,領導對待他人,特別是對部屬的“所短”,應當多包涵、多諒解、不計較。在一些無關緊要、無關宏旨的小節上視而不見;對一些無關大局、無傷大雅的小事上忽略不計。其次是容人之過。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用放大鏡看人的缺點,寬恕別人的一些過失并不很難。不僅能使對方感動報效,還能影響安撫他人。當然寬容,并非姑息縱容,也不是無原則的遷就或放任,要容當其時、容當其事、容當其人。
二是容才。容人之長,就是容才。容人之短固然不易,而要做到容人之長則更難。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一個領導者單就自己的某個方面的才能而言,可能不如手下,但他的真正職責不是和下屬比拼局部或專業能力,而是通過自己個人修養散發的魅力和容才馭人的能力,使得麾下的人才有機組合,有效運轉起來;使得他們的潛力發揮至最大,合力最強。各種各樣的人才有著各種各樣的性格和特點。對領導者或管理者來說,既要有識才之明,也要有容才之量,正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唐初,大臣魏征總是喜歡給太宗李世民提意見,經常弄得他下不了臺,有幾次李世民甚至想殺掉他。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說,有魏征這樣的大臣,這是皇上之福,值得祝賀。李世民沉思良久,終于想通了道理。此后對魏征言聽計從,開創了貞觀盛世。李世民虛懷納諫,從善如流,讓后人深切感悟到了“致治之本,惟在得人”的真諦。有的領導者或管理者對人才要么求全責備,要么以偏概全,甚至把能否對自己俯首貼耳、唯命是從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其結果必然導致人才離棄,小人趨附,真正的人才誰愿意呆在這樣的環境里呢?人才有其所長,領導應該揚長避短,使之各得其所,避免造成人才的閑置和浪費。
三是容言。廣開言路,博采眾長,對一個人、尤其對一個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古代人尚且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作為現代社會的領導者,更應當擁有能夠容納不同意見,特別是與自己的意見相左的建議和觀點的雅量,尤其是不留情面的諍言。毛澤東在延安時期,一天一個響雷把一頭牛打死了。一個農民隨口說道,“這個雷為什么不把毛澤東打死呢?”毛澤東聽到后,不但不生氣,而且由此作為調查民情的契機。當認定是老百姓對沉重的負擔有怨言時,毛澤東做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并在聽取了民主人士李鼎銘先生“精兵簡政”的建議后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如此從善如流的領袖風范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啟示。廣開言路,必須要有從善如流的氣度。人言嘖嘖不可怕,嘖有煩言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廣開言路是疏導、是建設,是加強與人民群眾聯系的前提,更是民主大廈建設的基礎。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的呼聲,反映群眾的意愿,尊重群眾的創造,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聚集眾人之智慧,共謀發展之良策。
四是容事。孫中山先生說過一句名言,我們“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這表明了革命先行者的思想境界。但是,反過來想,想要做大官,就要做大事,想大問題,從大局著眼,敢想、敢干、敢于創造、敢于開拓、敢于承擔責任。要做事,首先要容事,容他人所不能容,方能為他人所不能為。做到寵辱不驚,順逆不改,貴賤不移,忙閑不怠,修煉出“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胸懷。作為領導,寬容的最高境界是容事,而容事無外乎舉重若輕或是舉輕若重兩種不同的做事風格。“舉重若輕”是形容深謀遠慮,膽識過人,面對困難、險境時從容不迫,應對自如,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氣概;“舉輕若重”多指人慮事周全,嚴謹細致,工作中善于見微知著,常于細微之處見功夫,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1950年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期間,周恩來比較劉伯承、鄧小平的工作風格時說:“據我多年觀察,他們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是‘舉重若輕’,伯承是‘舉輕若重’。”“從愿望上講,我更喜歡小平的‘舉重若輕’,但說實在話,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同伯承同志一樣,在工作中常常是‘舉輕若重’,這也許同我長期負責具體的執行工作有關。”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學會容事,應當很好地向革命前輩學習。學會了舉重若輕,就會覺得大事不大,變壓力為動力,以良好的心態做好大事;學會了舉輕若重,就會感到小事不小,老老實實做好小事。大事小事都能做好,還有什么做不到呢?(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原創
作者:曾潤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