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難看到,院士終身制和院士官員化的體制和格局,把院士的遴選由對學術的推崇、科學的尊重演變成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權力的博弈和利益的逐鹿,致使一些省市和高校、研究院所競相用科研啟動費、高額年薪和安家費、高檔住房等來爭奪院士,裝點門面,打腫臉充胖子,以顯示“政績”和“實力”,這些做法使得“共享院士”、“雙聘院士”和“兼職院士”等現象層出不窮。而在“終身榮譽”的誘惑下,一些本無資格的人甚至不惜一切手段獲得院士身份。還有一些力不從心想退下來休息的院士仍被趕鴨子上架。相反,一些年富力強、在世界學術界有影響力的中青年才俊卻被擋在門外。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這兩名“海歸”學者在增選院士時雙雙落選就是最好的明證。饒毅落選當日發博文稱:“從此不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饒毅、施一公究竟何許人也,大家可能還比較陌生。這里不妨作個簡單的介紹。饒毅現為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2007年9月回國,此前曾任美國西北大學Elsa Swanson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他主要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和社會行為的生物學基礎,擔任多個國際學術雜志編委。饒毅作為通訊作者,曾在生命科學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著名學術期刊《Cell》發表過三篇文章,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過三篇,在同樣是頂級學術期刊的《科學》上也發表過一篇文章。“如此高質高產,中國很多院士望塵莫及。” 現年46歲的施一公,雖然年輕,但其名望更是如雷貫耳,他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他的回國就像當年錢學森回國一樣,美國政府用了表示“震驚”一詞。然而,正是這樣世界學術界的大腕級人物卻與中國院士的頭銜失之交臂,不能不讓人揣測其中的玄機。據說,落選不久,施一公當上了美國的雙院士。此事在公眾看來,確實有些不可思議。盡管,當上美國的外籍院士和能否當選中國的院士,沒有必然的關系,然而,在一落一當之間,讓大家看到的,恰恰是中國院士制度改革值得反思和借鑒的方向。中國要吸引人才,要在學術上領先,院士制度改革是必須的。
優勝劣汰,能者上庸者下,這是當今中國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們欣喜的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中國院士制度改革打破了院士終身制的堅冰,革除了院士官員化的陋習,沖出了固有利益的藩籬,已經勇敢地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想院士制度改革不僅僅是對科學本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為痼疾沉疴多年的中國學術界營造了一個風清氣正的氛圍。不信春風喚不回,有了這種切膚之痛的院士制度改革,泱泱中國不信造就不了諾貝爾獎的科學人才。(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原創
作者:羅云湘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