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系,每個月要到農村去開展一個星期的群眾工作,也許是在農村長大緣故,對農村總是特別親切,一草一木都躲藏著孩童時代的一個個夢,那帶著泥土的芬芳氣息總是那么令人陶醉,而那一陣陣鳥鳴和花香是那么的沁人心脾,更讓自己感悟的是那里淳樸的農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城市定居的農村人越來越多,常年居住在農村的人就越來越少,而新農村建設又把農村建設得越來越光鮮靚麗。在這些光鮮的背后,還有那么一群人,他們一直堅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使用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勞動工具,在祖輩們揮灑過汗水的土地上默默地勞作,為了生活,亦為了生存。他們很容易被世人遺忘,他們的生活節拍和居住環境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他們任勞任怨,他們默默耕耘,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一日三餐也是跟隨著天亮和天黑的節奏,他們的工作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者都說他們是空巢者、留守者,公益社團說他們是弱勢群體,黨說他們是群眾。
晚上,走進他們家里,也只有晚上他們才有那么一會兒空閑時間停下來。坐上那一尺來寬的抹著桐油香的大板凳,在微弱的燈光下,那一雙疲憊又有點癡呆的眼神投向位于角落里的小電視機,或許他根本就聽不懂電視里的普通話,只是想家里不要太寂靜了,能有個聲音來熱鬧熱鬧,這就是他唯一的消遣。電視對他來說是高端科技產品,他更擅長的是侃大山,與你聊人民公社、聊生產隊大食堂、聊統銷糧、聊的確良、聊毛主席的去世。他也會聊自己青年時是如何地能干,如何地不怕苦不怕累,聊起往事就能夠讓他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精神煥發,這也許是他最得意的時刻,這些往事是他最拿得出手最能夠炫耀的歷史。講完后,更多的是沉寂,安靜的夜里能夠清晰地聽到蚊子的嗡嗡聲。現實不同了,人老了,身體垮了,沒有經濟來源,家庭負擔重,每天有忙不完的農活,做不完的家務。人困惑無助的時候,總是特別想得到他人的幫助。這個時候,他也想到能有人幫助他,想到自己為支持社會主義建設、為改革開發發展勞累了一輩子,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身體,只是想在老年的時候得到國家的認可,得到黨的關懷,只是想在身體一年不如一年的時候能夠過幾天舒服的日子。或許他想得到每月100多元的低保補貼,這樣更實在。
這樣的苦難人家,每個村總有那么幾個,或因家庭變故、或因病、或因其他原因。走進他們家里,走進他們的生活,這也是一種關心,也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希冀。看到這些真實生活,聽到這一個個真實故事,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何止這些家庭,農村還有那么多的能人,發家致富之后又帶領父老鄉親致富;那么多的智者,他們深居簡出,一直堅守心中的信仰;那么多的思想者,對國事家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地;更有那么多的實踐者,他們生活在最基層,干著各種各樣的農活,有的種田,有的半工半農。走進他們,你會發現每一位群眾都是一本書,一本歲月流轉之書、一本生存奮斗之書、一本與苦難抗爭之書,這些書應該編成一本本史書,載入史冊,讓歷史永遠銘記。挨家挨戶地行走、傾聽、記錄,感受每家每戶的油鹽醬醋和酸甜苦辣,就是一個閱讀的過程。一本本厚厚的經驗之書、生命之書毫原汁原味地無償地被你傾聽和閱讀,你又是何等的幸運。從群眾之書中能額度夠讀懂歷史,讀懂歲月的變遷,書中有勤勞、樸實、勇敢、善良、真誠,書中有辛酸、甘甜,也有血和淚。在群眾之書中能夠感悟自己的人生,能夠思考自己的未來, 更能夠指導當前的學習與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心去讀懂群眾這本書,其樂無窮,受用終身。(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冷水江人大
作者:吳超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