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视频在线-激情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男女啪啪视频免费-亚洲综合另类小说合集

湖南人大網>人大文苑>文字之窗>正文

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的思考

來源:麻陽人大 作者:羅云湘 編輯:redcloud 2016-09-02 08:21: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眾號二維碼
—分享—
    麻陽苗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西部、懷化市西北部,位于湘黔渝三省五區八縣交匯處。置縣歷史一千三百多年。轄有17個鄉、6個鎮,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總人口39萬人,其中苗族占78•8%。1988年10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麻陽縣,設立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成為全國五個單一的苗族自治縣之一,也是其中最年輕的苗族自治縣。這里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是“中國冰糖橙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麻陽作為苗族聚居地,千百年來沉淀著深厚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種以人為主要載體的,用口傳和身體方式進行傳承的文化遺產,是苗族族裔群體或一些苗族民間個人所表達,并被認為符合苗族社區群眾期望的,作為苗族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近些年,由于我們對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夠,保護意識淡薄,保護機制不健全,加之置苗縣年輕受漢文化沖擊較大,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傳承人青黃不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處于一種瀕危狀態。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就是苗族精神的喪失,苗族精神的喪失就如同苗族的滅亡。保護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重新喚起我們的民族記憶,使我們不致于在文化上失掉自我;保護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根基和民族的本性,就是保護我們民族自己。因此,做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內涵 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通過代代模仿或口頭相傳呈現出來的,它的主要表達形式包括苗語、古歌、服飾、音樂、器樂、情歌、舞蹈、神話、故事、傳說、婚喪禮儀、風俗習慣、生活技藝、民間口頭文學及其他藝術等。據文化部門的普查與考究統計,縣域內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150個,其中民間文學類14個、民間音樂類4個、民間舞蹈類3個、傳統戲劇類6個、曲藝類4個、雜技與競技類24個、民間美術類11個、傳統手工技藝類33個、傳統醫藥類1個、民俗類50個。這些項目中盤瓠祭、花燈戲2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飽冬節、平安荷燈節、水車、儺戲、紙扎、苗醫藥等8項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麻陽盤瓠祭 盤瓠和辛女是傳說中苗族的祖先。每年舉行的五月盤瓠龍舟節,實際上是苗族的一種祭祖活動。整個活動,儀式古樸,聲勢浩大,場面宏闊,觀眾如潮。盤瓠龍舟祭歷時17天,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七結束。整個活動分6個階段。初一開神門,意為預先向祖神發出活動邀請;初二至初十唱大戲,方圓百里苗民及遠道游人,趕赴盤瓠廟參加龍舟廟會。在麻陽高村鎮漫水村至今還保留盤瓠大廟遺址;十一龍下水,恭請盤瓠廟中龍頭及寮龍船下水;十二至十四參神日,卯時首司虔誠討筶,早飯后鳴炮開船,攜帶香紙,沿河數十里緬懷盤瓠祖跡,凡建有盤瓠廟的地方,必須全體下船進廟上供。龍舟所到之處,為酬謝主家,龍舟歌手要唱茶歌。岸上男女老少爭相用事先準備好的麻纖交換“龍須”,戴在脖子或手上,作為免災符。要抱小孩到龍船倉里洗澡,意為今后不生瘡。要喝“龍涎”,即首司沿龍頭倒下的水,傳說可治腸胃病;十五至十六龍舟賽;十七回神日,請盤瓠神回歸神位,中間要舉行搶神、掃瘟神、回神三項儀式。 2、 麻陽花燈戲 麻陽花燈戲始于盛唐,成于宋代,盛于清朝。它吸收了江南小調的柔美,麻陽山歌的直率,酬儺愿歌的悲壯,湘西苗歌的潑辣,形成了自己優美、熱烈、歡快的獨特風格。后與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目連戲交融,集歌、舞、樂于一體,成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劇種之一。麻陽花燈歷經數代藝人的傳承和創新,現已遍布各個村寨,深為群眾喜聞樂見。麻陽花燈戲按表演內容分抒情型、敘事型、抒情敘事交融型三種,按表演形式分單人套子、雙人套子、多曲牌聯套三種,按地域差異分上山區“武花燈”和下山區“文花燈”兩種。花燈戲的表演形式一般由男女兩人表演,眾人擊樂伴唱,并借花扇等道具烘托氣氛。詞曲豐富多彩,唱腔高亢悠揚,節奏徐疾相間,動作變幻多樣。麻陽花燈戲不僅見證著麻陽盤瓠文化的發展軌跡,更以其表演動作之多,演唱內容之豐,遍布地域之廣,傳承人數之眾,創省內同類藝術之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成為研究五溪文化、湖湘文化的重要的切入口。 3、麻陽苗族服飾 麻陽苗族服飾色彩艷麗,大多遍施圖案,有的雍容華貴,有的古樸莊重,做工十分講究,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并用,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說認為苗族的祖先是盤瓠,而盤瓠是五色神犬,所以苗族后人喜歡五色服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男子服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或絲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下穿超襠褲,褲筒短而大,腿上布綁腿,衣扣子是用布縫成條子袷起來的,一般是七對。婦女孩子服飾比較講究,未婚少女,紅頭繩扎單辮,不包頭帕。已婚婦女,腦后盤髻,綰以銀簪,花帕、絲帕層層相疊,猶如峨冠秋菊,衣服一律為滿襟,朝右下開口,一般有六個扣子,衣大而長,袖寬而短,屬無領滾邊花衣。 4、麻陽苗族禮儀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5、麻陽苗族節日 麻陽苗族的節日很多,但最具特色的節日主要有春社節、龍舟節、吃新節、飽冬節。春社節定于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也就是麻陽人常說的“三戊驚蟄五戊社”。社日通常有吃社飯的習俗,即把蒿菜剁碎,揉掉苦水,捏成坨坨,再和豬油炒干,加上各種佐料,摻和糯米一起煮,社飯又香又糥,十分可口,可謂麻陽美食一絕。龍舟節是祭祀苗人祖先盤瓠的一個盛大節日。吃新節一般在小暑巳日起逾十日后的第一個卯日,吃新這餐所有食品必須全是新的,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大門上、香爐上、倉門上、牛欄上掛上新谷穗,以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保冬節就是過苗年,定在農歷十月初二,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打糯米粑粑,舉行祭祀活動,意在紀念苗族祖先。
    二、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領導者和決策者還缺乏對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意義的清醒認識,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沒有組建相應的工作班子以及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在旅游開發中,沒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對大量有價值的實物和資料以及傳承人缺乏保護措施。 2、現代文明沖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方式、消費意識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紅白喜事新事新辦,使苗族習俗日漸消停;土木房改洋樓,使苗族民居面目全非;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元文化的影響,使人們對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淡化,導致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日益縮小。許多青年外出打工謀生,離開了學習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環境,大部分青年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學校現代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族文化在當地的傳播,年輕一代對傳統民族歌舞、樂器、服飾的興趣愈來愈淡漠,難以形成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造成民族文化缺乏肥沃的成長土壤,存在瀕臨枯萎的危險。如麻陽的花燈戲,受現代電視劇的影響,已經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 3、專業人員奇缺。目前麻陽縣鄉兩級還沒有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員,即使有一兩個,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大部分文化工作者對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都是膚淺的,保護的方式也單一滯后。傳承人年齡偏高,后繼乏人,文化素質偏低,傳承質量不高。 4、法規建設滯后。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還缺乏相關的法律保護。保護的法制意識還很淡薄,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如麻陽盤瓠廟現在僅有8座保留下來,而且廟宇設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5、經費保障不足。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整理挖掘、申報、研究、傳承以及開發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由于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開展這項工作經費相當匱乏。如麻陽漫水盤瓠大殿的整修,就因為資金短缺,幾年還沒有完工。2002年由縣委宣傳部、文化局、旅游局共同舉辦的巖門天王廟苗族民俗表演,也因為資金短缺的原因停辦了多年。
    三、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對策 1、制定規劃,明確工作目標。制定《麻陽苗族自治縣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規劃》,明確工作對象、內容、任務、目標。苗族文化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是實現資源有效保護的途徑。 2、開展普查,摸清家底。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在科學分類的基礎上,對全縣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一次全面普查。通過普查,建立檔案和數據庫,掌握其種類、數量、分布地域、文本、傳承人、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相關情況。在此基礎上,做好認定和申報工作。 3、多管齊下,搞好傳承。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身口相傳的特點加以傳承。首先要注重活態傳承。對無形文化傳承主體——人的關注是最根本的問題。可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民間藝人尋訪活動,確立不同文化類型的民間藝人傳承人名單,給傳承者給予文化尊重、文化記錄、文化宣傳。其次要抓好教育傳承。要編寫有質量可操作的教材,讓苗族歌舞、傳統工藝、民間繪畫、民族體育走進課堂,進入學校普及教育。再次要建立文化生態圈。苗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文化濡化”的過程,是在生活和實踐中自然習得,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把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生活這塊肥沃土壤中。麻陽近幾年在這方面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建立了豪俠坪、漫水、干垌、溪口等十多個生態文化自然保護村落。 4、建立機制,培養人才。苗族文化保護傳承必須要有出色的人才,強大的隊伍。應盡快建起自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隊伍,通過各種途徑培養自己的專家和文化工作者,這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重要的一環。要加大激勵機制,對代表性的傳承人實行特殊保護,對他們的傳承性勞動實行政府津貼。政府要盡快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獎勵基金,開展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民間體育競賽、苗族服飾表演等民俗活動。 5、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項文化事項,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要按照國務院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不能盲目的將開發置于保護的對立面,不能單純為了保護而禁止開發,也不能為了開發而拒絕保護。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文化遺產的發展規律,不能拔苗助長,歪曲遺產。 6、健全機制,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獨特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其保護方式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保護是立法保護。縣人大要盡快把加強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立法計劃,制定保護條例,把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嚴格保護。麻陽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族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凝結著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是昨天生活的再現。傳承和保護不是為了留住歷史,而是為了更好的促進文化創新,激發民族文化的創造精神。加強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對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將發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麻陽人大

作者:羅云湘

編輯:redclou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av不卡片段在线播放| 激情啪啪理论片中文字幕| 日本熟妇网站大全视频| 亚洲男女激情视频网站| 亚州av一级特黄大片|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午夜精品福利久久久久| 国内成人午夜激情视频| av天堂中文在线高清| 香蕉成熟了成人黄色片| 国产一区二区伦理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一级特黄大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视频| 日韩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三区| 六月丁香婷婷久久狠狠| 偷拍美女洗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 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av午夜免费观看| 在线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婷婷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免费高清视频91| 日韩网站免费观看高清| 免费黄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视频| 一级av一区二区三区| 女同九色另类99精品国产|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日韩网站免费观看高清| 韩国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