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村情
該村位于修溪鄉東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全村總人口約1300人,轄1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656畝,山林面積2600畝,屬大洑潭庫區移民村。黨建有序:該村村支兩委干部共6人,中共黨員33人(男黨員30人,女黨員3人),其中年齡最小的黨員僅26歲,村支部多次被縣鄉黨委評為基層黨支部。資源豐富:有大量的煤矸石、林果、魚類等資源;基礎較好:交通便利,水陸通暢,實現了組組通公路,水運便捷,出入便利。全村電網改造升級已全面完成。該村容貌古樸,院落潔凈,現存明清代古民居群落,古樸典雅,別具特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潛力巨大:該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充分利用國家移民后扶政策,積極發展庫區網箱養魚、魚肉精深加工和葛根種植,人均年收入為2600多元。
二、發展難題
通過調查,要加快龔家灣村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發展難題,主要是環境欠優,發展不快,發展基礎欠牢,庫區遺留問題多等。
1、環境欠優。生態環境欠優。該村處于大洑潭庫區中心地帶,電站蓄水,水位上漲,河水倒灌入村,溪河匯集,生活垃圾處理難;周邊馬泥灣煤矸石的采集和洗礦,致使周邊的居民安全飲水帶來困難,給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及清潔工程實施帶來難度。發展環境欠優。受大洑潭電站建設過程中的部分遺留因素影響,部分村民目光短視,在葛根基地建設上,主動配合還不夠,虹瑞葛根公司在辰溪的發展不夠理想。
2、基礎欠牢。一方面,老集鎮公路雖已修建好幾年了,但路面硬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經過往車輛碾壓,路面坑坑洼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村民意見大。另一方面,庫區建設的部分遺留問題尚未解決。受多方面因素制約,還有15戶移民搬遷戶,沒有完成搬遷;該村近300畝的抬填區基本完成掃尾工作,但機耕道、排灌等設施有待整理完善,抬填的面積還沒有分發到戶,大量田地沒有得到耕作,處于荒蕪狀態,村民每逢過年,都要集體上訪到鄉,索要青苗費,給當地的穩定與發展帶來壓力。
3、發展不快。農業生產方式不夠先進,刀耕火種多,機械化耕作程度不高,土地集約化生產不夠;農產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偏低;良好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包裝和開發利用,村民科技致富的辦法少,大多靠外出務工養家糊口,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發展步子不快。
三、建議對策
1、健全組織,發揮帶頭作用。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要進一步強化村級黨建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村支兩委的戰斗堡壘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完善支部樓的建設,添置黨員學習的理論書籍、農業科技讀本、電腦等必備的辦公設施,組織黨員開展經常性的讀書學習活動,豐富干部頭腦,堅定發展信念,適時組織黨員干部外出考察,學習外地庫區發展的先進做法,增長見識,提高科學致富的技能,通過黨員干部的先學先試,帶動村民的勤勞致富、科學致富。
2、加大投入,夯實發展基礎。要通過財政投、單位扶、村民籌、社會捐等方式多渠道地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小農水”建設政策,突出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切實搞好山塘水庫的除險加固和渠系配套,夯實農業生產基礎;結合當前清潔工程實施和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這一有利契機,突出環境治理重點,清理衛生死角,搞好環境保護,優化農村人居環境;要切實搞好庫區抬填還田工程的整理,完善排灌設施和機耕道建設,便于農民科學種植,盡快將所抬填田地依法有序地分配到各個農戶手中,便于農民及時生產;繼續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農村電網和通訊設施的建設,盡最大可能地暢通農業信息和農資物流,促使農業能生產、可銷售、易變現。
3、整合資源,推動科學發展。要充分利用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全力整合旅游資源,通過鄉村互動、縣鄉聯動,多途徑、多方式予以整合,把龔家灣村的規劃、建設、開發與歷史古跡的修繕、保護結合起來,把該村的旅游開發與大洑潭電站庫區的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把庫區體育賽艇基地建設、龍舟比賽和觀光休閑等內容一同包裝,一并宣傳,打造名村文化,庫區旅游品牌;全力整合漁業資源,不斷總結該村多年積累的網箱養魚和魚肉精深加工的成功經驗,積極爭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引導農戶樹立科學養殖、技術加工、規模發展,以點帶面,輻射縣內庫區,利用便捷的水陸交通和網上信息,暢通市場銷路,打響品牌;要更新發展觀念,利用已有的集體林場、煤矸石開采加工和葛根基地建設等有利條件,擴大農產品種植面積,提高農林產品的附加值,積極培育和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全村科學快速發展。
4、創新管理,促進文明和諧。創新村級管理是大事,是難事,更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好事。要健全制度,建立組織,共同參與,人文管理。進一步完善大事集體議、難事集體幫、壞事集體唾等方面的村規民約,增強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積極組建村級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不定期地開展尊老愛幼、尊師重教、保護環境,勤勞致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組建義務防火防盜防災隊伍,群防群治,提高村民群體抗風險能力;同時,針對外出務工人員管理難的問題,每年年底可組織一次全村返鄉人員座談會,讓他們談心敘舊,體會到過年“小家”相逢的喜悅,更體會到“大家”(村)團聚的快樂,增強村民凝聚力和歸屬感,實現村民的人性管理,這對于創新流動人口管理,促進鄉村和諧不失為一條可試之路。(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原創
作者:劉建明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