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效:多措并舉強教育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門按照“班子不散、措施不減、投入不降、工作不松”的原則,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不斷推進教育強縣工作。
廣泛深入宣教。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縣政府將其與“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納入“五五”和“五六”普法內容予以宣傳貫徹,把每年的3月、9月作為“義務教育法”宣傳月和勸學月,利用有線電視、校園廣播、宣傳資料、黑板報、墻報、集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每年春秋兩季開學前夕,縣教育局與縣電視臺一道,制定規劃,廣泛動員,開展宣傳,使法律法規深入人心。同時,注重典型引領帶動,持續開展評先評優、走訪慰問教師、和評選優秀校長、優秀教育工作者活動。5年來,共評選出各類優秀教育工作者430余名,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建立機制議教。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辰溪縣教育強縣“十二五”規劃》、《辰溪縣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十二五”規劃》(2010—2015)等系列文件。健全三項機制議教。積極落實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黨委政府定期議教制、教育及相關部門工作責任制、縣級領導和縣直單位聯系學校制、鄉鎮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等“七項制度”。堅持 “五個優先”,工作部署、經費安排、問題解決、工資發放、項目建設都優先安排。近年來,相繼研究解決了關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合格制學校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等重大問題。領導帶頭重教。通過專題議教、檢查調研、掛點聯系和外出取經等方式落實法規,出臺“加強教育工作實施意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多個文件。
多方投入重教。縣政府努力克服“吃飯財政”困境,通過“向上爭、財政投、學校集、社會捐”等形式,不斷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共籌資3.48億元,以去年和前年作比較,我縣在教育投入的各項指標上均有不同增加,有序推進合格學校、校安工程、重點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近5年來,新建擴建校舍14.45萬平方米,增添教學設施8.45萬套件。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日臻完善,辦學水平日益提升。投入資金4000萬,徹底化解了教育債務,依法出臺優惠措施,開啟義務教育“綠色通道”,共減負教育基建項目各項規費530萬元。開展勸學助學活動,落實控流保學責任制,5年來,共勸回中小學生3480余人。積極倡導和建立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扶困助學機制,深入開展全縣性捐資助學活動。共募集助學資金580余萬元,救助困難學生6750余人次,資助家庭貧困留守兒童、少年共3315余人次。
多措并舉治教。為扭轉城鄉師生比嚴重失衡狀況,組織教育、編制、人事、財政等多部門對全縣教師的編制依法進行了清理,并重新核定全縣教師總編制,初步解決了城鄉教師分布不均現狀。通過及時補員、全員培訓、和合理交流等方式,加大教師的錄用、培訓、交流及后續教育工作,有效整合了師資力量。通過出臺《辰溪縣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考評機制,全面實施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加大投入、培訓教師、現場觀摩和典型引路等手段推進新課程改革工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涌現了海華學校、黃溪口小學、白云中學、白云小學、城北小學和火馬沖小學等一批市、縣級示范學校,小學畢業生合格率由五年前的91%提高到現在的98%,初中生畢業水平考試一次性合格率由五年前的73%提高到現在的86%。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和對校車安全的管理,依法規范農村寄宿制學校及城區學校“午托”等各類托管班,優化了教育教學環境。
瓶頸難題:均衡發展任重道遠
基礎教育薄弱,發展不夠均衡。全縣基礎教育總體水平較低,教育教學手段相對落后,設施欠缺,質量不高,城鄉差距較大。一是合格制學校建設進展緩慢,合格制學校建設目標還有差距,部分建成的合格制學校標準不高,存在功能室配置不達標,專業教師配備不完整、生活設施配套不完善,教育布局調整步伐不快,結構不優,學校配套建設還比較滯后。二是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夠均衡。城東學校推進緩慢,城區大班額問題未能有效解決,而農村學校缺教師、學生少,特別是邊遠山區缺教師問題最為突出,有的村片小已經無法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三是教育質量整體水平偏低,優秀教師人才留不住,大量優質生源流失嚴重,社會公眾對發展教育還缺乏足夠信心。四是教育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資源共享難度大。城區學校信息化技術裝備配齊的不多,達不到教育教學的需求;農村學校大多沒設備,有設備的又沒人才,有的學校交不上寬帶費,電腦只是擺設。五是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合力不強。隔代教育增加了學生的管理難度,留守兒童缺乏關愛,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保障措施不強,制約因素較多。一是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雖然我縣財政對教育經費的安排近年有較大幅度增長,但與建設教育強縣實施意見的規定和我縣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相差很大,“窮財政”辦“大教育”任重而道遠,辦學條件相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義務教育水平的提升。二是教育環境仍然欠優。項目報建、用地未能及時從快審批,影響工程進度,學校周邊環境的環境還不盡如人意,家長時有反映。
素質參差不齊,結構矛盾突出。全縣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學科結構不合理、區域分布不均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我縣義務教育發展。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存在年齡老化、學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我縣農村教師的平均年齡達到50歲以上,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正面臨著年齡斷層。在學科結構方面,農村學校的外語、電教、音體美教師嚴重不足,一些課程無法開設。此外,還有相當一批教師,特別是年齡偏大的教師,長期缺乏培訓,知識老化、更新慢,難以承擔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
強教建言:大投入、夯基礎、強管理、優環境
要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多渠道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足額預算教育事業發展經費的;加大向上爭取教育事業發展項目力度,加快改善辦學條件的步伐;積極爭取和吸納民間資本,引導好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管好用好教育專項資金,財政、審計、監察、教育、建設、規劃、國土等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好各自職能,要聯動、互動,形成合力,使有限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所有依法征繳的涉教各類規費應全額返還,用于義務教育發展。
嚴格管理,樹優教師形象。要完善教師引進的長效機制,根據教學的現實需要和我縣縣情實際,多渠道引進年輕教師,配優我縣教師隊伍結構,保障教師隊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要加快教育布局調整步伐,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合理調整教師分布結構,通過各種有效方式,保障農村村片小和邊遠山區學校能開展正常教學,保障城鄉教師工作任務基本平衡。要加強教師隊伍管理,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嚴格按照《辰溪縣加強教育隊伍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予以查處,切實保持教師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要加強教師培訓學習,積極開展各種教學教研活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定期開展教師業務考核,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要加培訓力度,努力建設一支理念新、業務強、水平高的校長隊伍。
夯實基礎,縮小城鄉差距。在硬件上要加快合格制學校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村合格制學校建設的標準,農村至少要在各片區中心鄉鎮建一所高標準的合格制學校,建好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食堂等必需的生活配套設施,保障農村教師能安下心、留得住;縣城要加快城東學校、城南云麓學校建設,及時化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力爭到2015年完成全縣合格制學校建設目標任務。在軟件上要加強基礎教育管理,認真落實校長、教師崗位責任制,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財政和教育部門要合理分配生均公用經費,對邊遠地區和農村薄弱學校要予以重點傾斜,加強對村片小、完小、教學點的合理配置,保障其教育教學的基本需求。要進一步提高邊遠地區農村教師特殊津貼標準,進一步完善教師激勵獎勵機制,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
營造氛圍,優化教育環境。進一步加大教育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典型,做好正面引導,在全縣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持續深入地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工作,積極為教育保駕護航,嚴禁進校亂檢查、亂罰款、亂攤派。各鄉鎮要認真落實黨政領導定點聯系學校制度,認真執行將建設教育強縣列入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相關規定。各級學校要積極建立家長學校,加大家庭教育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力度,形成學校和家庭良性互動的合作教育機制。(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辰溪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作者:劉建明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