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有人不禁要問,“說話有什么難?誰不會說話?除非是啞巴。”話可別說得這么絕對哦,在我們的實際政治生活中,各地人大的各類會議上,有口不能言的“啞巴代表”還真的并不鮮見,不乏其人。
發表意見看起來十分簡單,主要是說。其實不然,要說得言簡意賅擲地有聲,說到點子上,議到關鍵處,切中要害部,卻不是那么簡單?,F實中很多人大代表不能說好“人大行話”,正確發表意見,究其原因無外乎三:一是不會說。由于受自身素質和本職工作等方面影響,加上平時理論學習和調查研究不夠,以至于“說外行話”,“鼓槌敲不到點子上。”二是不敢說。受“官大于民”舊觀念的束縛,怕說后政府官員給穿小鞋,自找苦吃。三是不想說。認為代表只是“會上舉舉手”,例行公事,履行程序,解決不了什么問題,與其深入思考,侃侃而講,不如閉口不談地好。還有些代表老好人思想嚴重,提意見多了怕傷和氣,于是不想說不愿說。
人大代表天然的第一使命是征詢民意、集中民意。而要想把這些意見和建議表達好,暢達民意,就要學會“說話”, 要善于說“人大行話”。因為,人大代表在人大各類會議上的審議發言,所發表意見質量的高低,關系到人大會議的審議質量,進而更關系到會議通過的決議、決定是否更加符合實際,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能否講好“人大行話”,標志著一名人大代表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直接影響到人大工作效果。那么,人大代表怎樣才能講好“人大行話”呢?筆者認為:
首先,要勤于學習。要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加強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代表履職業務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有關新科技,新知識,了解新思潮,掌握新技能,如網上電子郵件的收發,文字圖片的處理,智能手機的使用,QQ微信微博的應用等,不斷拓寬視野,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要深入實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大代表在閉會期間要與原選區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經常深入實際聽取和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把問題找準,把群眾的心思摸透。這樣講起話來,才能切中肯綮,新鮮活潑,貼近群眾,解決問題,受到群眾的歡迎,做到“巧婦可為有米之炊”。
再次,要敢于“亮劍”。如果把代表職務看成榮譽稱號,大會小會不發言,又怎么能代表人民群眾意愿,反映人民群眾心聲呢?人大代表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老百姓,而要敢于理直氣壯地的為民代言,否則就是失職,就是對人大代表職務的褻瀆。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說真話實話、說群眾的心里話、說管用的話,不說套話空話、不說虛假的話、不說無關痛癢的話,要多說有利于推動“一府兩院”及其部門改進工作的話,多說有促于推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話,多說事關民生保障群眾切身利益的話。
如此,久久為功,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功到自然成。“人大行話”也就水到渠成了。(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原創
作者:曾潤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