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記者來到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鄉三星村許孝華的秀珍菇種植基地,眼前的大棚如列兵左右一字排開。大棚里一排排秀珍菇袋排列整齊,空氣中散發著一陣陣淡淡的菇香。
1987年,許孝華高中畢業后就去湖南農大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不久,他懷揣著學到的技術和幾瓶菌種回到家鄉,在自家建起蘑菇種植場地,首次種植便大獲成功。隨后他又到常寧市、衡陽縣、廣州等地試驗種植,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但由于種植面積不大,產量不高,效益不好。發展規模種植,使自己也使周圍農民通過種植秀珍菇發家致富成為他孜孜以求的夢想。
2006年,他帶著數年累積的資金進駐衡陽市現代農業示范園。當年租下1萬平米土地栽種秀珍菇就獲利30多萬元,這讓許孝華信心倍增。2010年,他創辦衡陽市華桂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隨后三年里他的秀珍菇項目逐年擴大規模,滾動發展,先后在石鼓、珠暉、蒸湘等地建立了四個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大棚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目前,許孝華建成的各基地及帶動的農戶累計年生產能力達2000余萬袋,產鮮蘑1.8余萬噸。產品除滿足衡陽、長沙等本地市場的需求之外,還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鄭州等地,部分產品銷往美國和加拿大。
由于他在帶領群眾致富上的突出業績,今年元月他被石鼓區選為衡陽市十四屆人大代表。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選擇,更加激發了他創業為民、帶民致富的熱情。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250多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種植,就地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3000多人。許孝華對前來取經的菇農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術,向農戶提供原料、菌種,及時收購他們的產品,為農民創收5000萬元以上。
三星村八曹門組吳美秀正在大棚里碼放菌袋。悶熱的大棚讓她汗流浹背,談及收入,她一臉笑容:“公司沒來這辦合作社之前,我在家養豬種田,掙得不多,遇到豬肉市場行情不好,還要虧損。現在合作社辦起來,除了土地流轉的收入外,我每天在這上班,一年還能拿到兩萬來塊錢工資,比過去好多了。”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許孝華說,最近,衡陽市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開展“心系群眾,為民履職”主題活動的決定,自己會積極響應,主動作為,自覺擔當更大的責任。一方面,注重宏觀思維,關注、反映蘑菇業的問題,建議政府完善扶植政策,推動整個行業又好又快發展。另一方面,著力做強自身,發揮引領作用。計劃整合企業的資源,利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循環農業,用3-5年時間建成一個年產食用菌2萬噸,速凍、鹽質深加工1萬噸,以及年生產生物有機肥3萬噸的綜合型進出口農業公司,把蘑菇產業做大做強,帶領更多的農民在家門口實現致富夢想。(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作者:李光偉 鄒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