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沂水縣基本情況
沂水縣總面積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縣級區劃面積中列第二位,轄18個鄉鎮,1040個行政村,113.2萬人口。常住人口99.83萬,2012年生產總值275.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7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30元。全縣共有縣級公立醫療機構2個,鄉鎮衛生院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村衛生室512個,達標村衛生室478個。全縣共有衛生人員4428人,沂水縣是近年來山東省衛生改革試點縣,已形成特有的“沂水現象”.
二、“沂水現象”的四大特色
(一)特色一:握緊拳頭抓重點
1進一步鞏固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一是認真落實新農合政策。2012年,新農合各級政府補助標準每人240元,住院報銷封頂線12萬元;全縣參合農民參合率100%,共籌集合作醫療基金2.78億元,報銷支出2.87億元,受益農民644.50萬人次。今年的新農合的各級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住院報銷封頂線提高到14萬元,縣內鄉鎮衛生院的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80%,基本藥物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0%,一般診療費報銷比例為90%。二是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2012年沂水縣針對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等12個病種開展了重大疾病保障試點,啟動了針對20種重大疾病的大病保險。三是新農合基金監管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縣檢察院在縣衛生局設立了民生檢察聯絡室,強化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四是城鄉救助制度不斷完善,救助對象逐漸從五保、低保對象擴大到其他特殊困難群體。。五是該縣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由人社部門按上級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項任務指標。三項醫保全部實現統籌區域內醫療費用即時結算,并順利實現城鎮居民醫保門診“一卡通”。
2、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該縣自2011年6月起,在全縣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實現了基藥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
3.加強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自2009年以來,沂水縣借助國家拉動內需的機遇,積極爭取醫療機構建設項目13個,其中投資4000萬元的縣醫院病房綜合樓擴建項目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512處村衛生室已全部建成使用。縣醫院對口幫扶3所鄉鎮衛生院和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所鄉鎮衛生院對口幫扶3所以上村衛生室。2012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8名全科醫師并按要求進行了培訓。
4、逐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各鄉鎮醫院設立了設置了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室,每個村衛生室至少配一名公共衛生協理員。積極配合上級做好120城鄉急救項目建設工作,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實行了分設,對專項公共衛生機構辦公經費以及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結防所人員經費等實行了財政全額負擔。在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方面:截止目前已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81.44萬份,建檔率81.44%,預防接種率為99.85%。在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方面:2009年以來補助農村住院分娩產婦41191人,為34301名孕前、孕早期農村婦女發放了葉酸;為188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了復明手術;15歲以下少年兒童補種乙肝疫苗45349針刺;已建成6900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完成了監測點的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任務。
5、積極探索公立醫院改革的新路子。在縣人民醫院全面實施了十項惠民便民措施,開展了雙降、雙控、雙規范“三雙行動”,積極實施了慈善項目,對農村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給予醫療救助。在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開展了“臨床路徑”管理工作,實施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統;轄區內醫療機構全部實行了院務公開制度等,積極探索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依法解決醫患矛盾,改善醫療執業環境,維護正常醫療秩序。
(二)特色二 :重視基層推試點
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沂水縣2011縣12月在推行村衛生室實驗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鄉村醫生補償政策試點以來,衛生室藥品價格平均下降40%,次均門診費用下降30%以上,衛生室診療人次明顯增加,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沂水縣的具體做法是:
1、明確村衛生室的公益性質。對村衛生室全面實行了鄉村一體化管理,鄉鎮衛生院院長為轄區內村衛生室的法人代表,通過達標衛生室建設,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房屋及基本醫療設備,都歸集體所有;明確了鄉村醫生主要職責是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和落實新農合報銷政策,確保了村衛生室的公益性。
2、建立鄉醫準入退出機制。新進入村衛生室的人員由人社、衛生等部門統一組織考選,財政部門備案。各鄉鎮鄉醫在兩年內達到每千名農業人口1名鄉醫的標準,開始多余人員通過到齡退休、兩年內考不出執業證書的辭退、績效考核末位淘汰等方式進行分流減員。既精簡了鄉醫隊伍,又保持了鄉醫隊伍的穩定,現有在崗鄉村醫生1342人。
3、建立鄉醫收入分配機制。由鄉鎮衛生院制定了村衛生室及鄉村醫生的績效考核方案和實施細則,考核結果作為鄉醫績效工資發放和人員分流的依據。對鄉醫實行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制,基本工資按月發放,績效工資按季度發放。做到獎優罰劣,充分調動鄉醫積極性。
4、建立村衛生室藥品采購機制。村衛生室統一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零差價銷售,其所用藥品統一由鄉鎮衛生院通過省招標平臺招標采購,統一配發。衛生室平均配備基藥品種數200種左右。
5、建立村衛生室實施基藥制度的長效補償機制。從三個方面保證鄉村醫生的工資發放:一是基本藥物財政專項補助,除按省市要求進行配套外,對所有在崗鄉醫(包括暫時超過省配備標準的鄉醫)由縣財政兜底落實每人每年6000元的專項補助。僅此一項縣財政2012年預算支出398.4萬元。二是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經費的40%(即人均每年10元),及時撥付并根據績效考核結果補助給鄉醫。三是規范收取一般診療費,并納入新農合報銷,發揮新農合資金對鄉醫的補償作用。為解決好鄉村醫生養老問題,自2007年起對全縣鄉村醫生實行了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基藥制度后,縣財政對現已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鄉村醫生的參保金給予50%的補助。
(三)特色三:規范管理建機制。
科學管理是搞好衛生工作的關鍵。沂水縣的做法是建立科學可行的長效機制:
1、逐步理順衛生院公益性的管理機制。全縣共核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9個,進一步強化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履行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功能定位。目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成立了公共衛生管理科,充實了公共衛生人員,優化了崗位結構,完善了服務網絡,強化了一體化管理,全縣成立了523名鄉村醫生的公共衛生協理員隊伍,工作重心逐步轉向健康管理。
2、逐步建立競爭性的用人機制。在編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1.5‰的比例要求,對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編制進行了重新核定,全縣共核定人員編制1516人。在人員管理上,實行定編定崗不定人,編制數僅作為聘用人員和核定收支、確定政府補助的依據。并為引進高水平高學歷人才預留崗位255個。我們按照“公開選聘”、“五個層面評議”等方式,對19處鄉鎮衛生院的院長和副院長進行了公開選拔、擇優聘任,對所有人員根據崗位設置和資質,實行了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優化了隊伍結構,增強了內部運行的活力。
3、逐步建立激勵性的分配機制。縣衛生、人社、財政等部門出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實施辦法和績效考核辦法,建立了“雙考核、雙掛鉤”機制,牽頭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經費補助掛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醫務人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個人工資掛鉤。考核內容突出服務質量、效果和群眾滿意度,充分發揮激勵作用。
4、逐步建立長效性的補償機制。沂水縣出臺了符合實際的財政補償意見,明確規定“人員經費補助同核定編制數掛鉤,同實有人數脫鉤,不斷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減人增效的積極性”、“根據‘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原則,合理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經常性收支,依據績效考核結果落實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同時,縣政府明確要求,鄉鎮衛生院在編人員“四險一金”按原繳納渠道由鄉鎮財政進行繳納,采取了“先預撥、后結算”的方式,加大了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助力度。
5、逐步建立規范性的藥品采購機制。2011年7月以來,全縣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套使用基本藥物,全部按規定通過省級網上采購平臺進行集中采購,實行“統一報采購計劃、統一送貨、統一報賬、統一付款”的“四統一”管理。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40%以上,次均門診費用平均下降25%,次均住院費用平均下降15%,門診就診人次平均上升20%,住院人次平均上升10%,群眾在基層就醫的藥費負擔明顯減輕。
(四)特色四:信息平臺全電子化
該縣推行了網上審核和住院病人管理制度,對病人費用實行網上審核,實現了對新農合住院病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管;實現了對轄區內所有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藥品庫存、價格、產地、批號、效期等實時監管,全縣鄉鎮衛生院財務全部聯網,為鄉鎮衛生院會計集中核算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幾點啟示
(一)啟示一:縣委、縣人大、縣政府高度重視,把醫療衛生工作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擺上了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這是“沂水現象”產生的前提。
(二)啟示二:財政資金劃撥足額及時是“沂水現象”產生的必要保障。縣財政按月足額配套醫改所需資金,確保醫療衛生單位正常運轉,職工收入水平不下降,有力保障醫改各項工作任務按進度保質保量開展。醫改前的2008年用于醫療衛生事業總支出10691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9.6%;2012年用于醫療衛生事業總支出達到了37847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12.58%,與2008年相比分別增長254%、2.98%。
(三)啟示三:成立會計集中核算中心,規范醫改資金管理是“沂水現象”產生的重要手段。為適應醫改工作的需要,成立了衛生局會計集中核算中心,取消了鄉鎮衛生院主管會計崗位,對各鄉鎮衛生院實行了“財務統管、集中核算”和“單一賬戶、集中支付、分戶核算”的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各鄉鎮衛生院當天收入全部上繳中心專戶,所有支出全部通過核算中心,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
(四)啟示四:著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是“沂水現象”的出發點和歸屬。該縣改善服務流程,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先診療,后付費”的服務模式,同時在鄉鎮衛生院逐步實行了臨床路徑管理,有效的規范了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從而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近年來,沂水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強力推進醫療衛生工作改革,努力做到了“三個確保”,確保領導放心;確保群眾得實惠,衛生事業得發展,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得到較好體現;確保為群眾提供一個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形成了魅力十足的“沂水現象”,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工作先進典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丈縣醫療衛生戰線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學習借鑒沂水醫療衛生工作先進經驗,努力開創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新局面。(責任編輯:陳柳)
來源:古丈縣人大常委會
作者:劉澤中 宋貽華 向蓮玉
編輯:redcloud